12C+13C在库仑位垒附近能区的熔合截面测量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C+12C熔合反应是天体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燃烧阶段,但在深入天体能区(Ec.m.=1~3MeV)内的截面测量仍存在很大的困难,同时描述12C+12C反应的现有理论模型对深垒区实验数据有很强依赖。当前碳同位素间的熔合反应已经得到系统研究,发现通过12C+13C的反应截面的测量研究可以为12C+12C提供约束上限,并用以约束相关的理论模型。  然而对于深入天体能区的截面测量,由于极低的截面和高本底水平,导致很难采用在束γ谱学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因此离线活度测量的方法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直接测量方法。本论文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Elab=9.2-12.2MeV能区内,利用北大6MeV串列加速器平台的溅射离子源产生13C束流,轰击厚度为20μg/cm2的薄碳靶,选择能量间隔为200keV,对薄碳靶进行在线辐照。第二部分使用高纯锗和塑闪组成的γ-β探测器对12C+13C反应的质子道反应产物24Na(T1/2=15h)进行离线活度测量。通过24Na活度反推p道反应截面,再利用Hauser-Feshbach统计模型提供的分支比得到全熔合截面。再将我们得到的熔合截面,分别与Dayras(1976)、Dasmahapatra(1982)两个研究组对比,其中后者利用的NaI Summing探测器对衰变道的不同和峰进行测量。这三种方法都是利用探测得到的γ产额,结合统计模型修正得到熔合截面。然而目前,采用统计模型带来的系统误差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对比研究。  通过三种实验方法得到的总熔合截面转化为S因子对比,以及Carnelli和Kovar两种非统计方法得到的直接测量数据一同比较后,最终确定了利用统计模型带来的系统偏差为14%。
其他文献
过去,在重离子与块状材料的相互作用研究中,研究人员得到了大量的实验结果并建立了多种模型用以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为解释材料中缺陷的产生和预测辐射中固体材料的性能变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现今,纳米科学的蓬勃发展促使纳米尺度材料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亦包括材料辐照领域。作为纳米材料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一维纳米材料因其巨大的长径比和较小的空间尺寸特性而得到广泛关注。一维纳米材料按照其结构可分为纳米带、纳米螺
《茶业通报》2012年第2期刊登的《茶树低位嫁接技术概要》一文,详细介绍了茶树低位嫁接技术。笔者反复阅读理解后,结合2010年所做的茶树嫁接试验,认为该茶树嫁接技术在小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