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化进程更是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明显改善,城镇化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命题。然而,我国城镇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追求城镇化速度与规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城乡贫富差距扩大,人口聚集引起交通日益拥挤,就业、住房、生态环境压力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重庆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部唯一的直辖市,近年来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同时,由于重庆市幅员辽阔,城乡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重庆市的城镇化质量也亟待提高。本文在对城镇化质量相关研究归纳总结及借鉴的基础之上,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以重庆市及市辖各区县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出发,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可比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则,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城镇化效率及城乡协调程度五个方面,建立了重庆市城镇化质量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重庆市及市辖各区县的城镇化质量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综合测评,并经过检验确定了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为重庆市城镇化质量动力因素实证研究的面板回归模型。以2007-2015年重庆市36个样本区县的城镇化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财政支出、非农产业比重、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代表行政动力、内源动力、外源动力、市场动力作为解释变量,对可能推动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动力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2007-2015年期间重庆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总体上呈稳定增长趋势,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整体显著提升;重庆市城镇化质量各子系统总体上均呈增长态势,但生态环境质量子系统和城镇化效率子系统得分占综合得分比重有所下降;重庆市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总体呈现出以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为中心向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区逐渐降低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在重庆市城镇化质量动力因素的实证分析中,重庆市36个样本区县的个体固定效应差异明显,四大动力因素的推动作用显著,且其推动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内源动力、行政动力、市场动力、外源动力。基于以上研究总结,本文对提升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坚定新型城镇化道路,整体性提升城镇化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化效率;深化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实现城镇化质量均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