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螺旋模型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ipu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资源管理历来是林业的核心问题。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实现区域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全球信息化浪潮促使森林资源规划与设计必须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和技术上的提升。传统以手工为主的规划管理手段与信息反馈的落后,以及管理过程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分析的缺乏,已严重影响到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的科学性、适应性。以3S技术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林业规划工作的效率、效益和效果,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就是在全球信息化和现代林业发展新要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采用新技术和新的规划理论使特定区域内森林经营管理进入到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信息化时代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理论需要拓展为契机,以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为目标,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和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在系统分析CAS理论、数字规划原理、动态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理论的基础上,以螺旋模型为原型,以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诊断与评价、规划审批与实施、实施后调控与反馈的动态过程为主线,探讨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各阶段的数字化方法。主要的工作集中在四个方面:(1)提出了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动态螺旋模型。针对当代区域森林资源规划思想方法正发生着以动态规划为核心的深刻变革的客观现实,在分析森林资源规划理论发展历程基础上,引用软件工程中的螺旋模型,提出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动态螺旋模型。该模型将森林资源规划过程简化为背景研究、方案编制、规划实施和调控反馈4个子过程,子过程环环相扣,迭代循环,论文以此模型为主线分别就每个子过程中的关键数字技术与方法开展研究。(2)探索了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概念框架、理论体系、技术方法。提出了基于螺旋模型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概念框架,构建数字规划理论体系;系统地研究了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动态过程机理;引入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和遗传算法原理,实现森林收获调整模型的时间与空间动态预测。(3)将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方法推广应用于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实践。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是一种典型地物地学信息图谱,论文从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的角度探讨了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的概念、类型及其建立过程。(4)探讨了顾及环境因素影响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四维体系结构,研发针对小班经营管理的在线智能决策软件系统。系统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科技与网络环境对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的影响日益明显,结合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内涵,在霍尔三维结构体系基础上增加第四维一环境维,强调外部环境对数字规划的重要性。数字规划实施与审批在本质上是一个以GIS为基础平台的综合办公系统,涉及到MIS、GIS、OA、工作流、网络等多种技术及它们之间的集成。通过林业信息化工程软件系统的开发实例,以森林小班经营管理为纽带,通过工作流机制将人、财、物联系在一起,实现规划审批向在线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方向转变。论文由7章组成:(1)第1章为论文的引言,介绍论文的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评述国内外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研究概况,阐述开展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我国目前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介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第2章是关于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理论框架的探讨。从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的角度,分析区域、森林、森林资源、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分析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区域森林资源动态规划思想,从系统工程、信息论、控制论、地球空间信息学、知识工程等方面探讨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的理论基础,提出描述动态规划过程的螺旋模型,系统阐述数字规划的概念、基本原理,包括其内涵、特点及其组成框架。为本文后续各章理论的形成、技术的实现及其在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是本文研究的起点。(3)第3章是关于数字规划实施的前提条件与表现形式方面探讨,对应于螺旋模型数字规划框架中的背景研究。分析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空间数据类型、数据来源和数据采集方法,为建立数字规划提供数据基础;将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方法推广应用于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实践中,提出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的概念、分析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的设计及建立过程。(4)第4章开始进行实际性研究,对应于螺旋模型数字规划框架中的方案编制,探讨方案编制过程中关键技术之一的森林经营空间预测模型与经营决策。分析区域森林资源规划预测与决策的辨证关系,运用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理论分析森林资源系统的自适应性、空间性、动态性和多目标性,从区域森林资源管理角度剖析资源利用空间优化预测模型的特点,认为森林收获安排模型及森林收获安排问题是森林规划方案编制的核心问题。运用Pareto多目标遗传算法,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原则,选择木材收获量最大和期末蓄积最大为目标,实现森林收获调整多目标规划预测模型的求解过程,通过调整各分期采伐面积,解决收获安排问题。论文给出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基础模型体系,提出基于工作流的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框架,为区域森林资源预测评价及规划决策服务。(5)第5章仍为实际性研究,对应于螺旋模型数字规划框架中的规划实施审批与反馈调控,探讨两个子过程中的关键数字技术。分析了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实施与审批的内涵与特点、实现方法,阐述林业电子政务框架下林业综合办公传输系统功能,提出基于工作流的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框架;展开森林资源调控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要素分析,提出GIS支持下的森林资源调控系统框架,分析我国现行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与信息反馈途径,讨论基于时态GIS的森林小班变化监测与信息更新方法。(6)第6章为实证,分别对应第2至第5章开展实证研究。首先阐述数字林场的概念、体系结构,接着以某林场为例,在构建面向数字规划的网络及数据库存环境的基础上,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原则,讨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过程中诊断图谱、征兆图谱和实施图谱的应用;探讨马尾松林多目标收获调整的求解过程,通过调整各分期采伐面积,解决收获安排问题;按工作流机制实现小班设计与预算的在线智能决策过程;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例,采用ArcSDE中间件技术,通过使用ArcInfo的版本化功能,实现小班数据的动态监测与更新管理。(7)第7章对论文的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为了获得爆震弹各自然破片完整的飞散轨迹及速度位移曲线,以有限元LS-DYNA仿真结果为初始条件,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建立了破片飞散模型。基于Matlab平台编写了同一破片单元搜索算法及数据接口,并采用四阶五阶Runge-Kutta算法及三次样条插值对飞散模型进行仿真求解,得到了各破片的速度位移曲线、质量分布及最远飞散距离。结果表明,大于0.1g的仿真破片在1m~3m范围内速度值与试验吻合较好,且满足
低分子量树脂浸渍改性是提高速生材物理力学性能的有效手段。然而,树脂浸渍改变了“木材-水分”体系和木材孔隙结构,造成浸渍材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减慢,并且干燥后树脂难以完
退耕还林是我国六大林业工程之一,是开展生态恢复和植被建设的重大举措,耗资巨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然而,在实施退耕还林中,生态功能型人工林的种植点配置、密度确定、幼林
由于弹药试验受到时间、人力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同时弹药产品可靠性不断提高,导致弹药战技指标评估面临试验数据不足的问题。在对小子样试验对象进行评估时,若无先验信息可利用,或先验样本量特别小,应用常用的Bayes方法估计精度,结果往往并不理想。针对先验信息不足的问题,利用Bootstrap仿真方法对弹药最大射程样本数据进行仿真增加样本量,利用扩充后的样本对弹药进行最大射程评估,极大地降低了评估样本不足对
采用硫酸体系对钛酸锂废料选择性提锂、浸出液除杂沉Li2CO3、浸出渣通过固相烧结法制备TiO2。研究了硫酸浓度、液固比、反应时间等对锂浸出率的影响,锂离子浓度、碳酸钠添加
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枝解析的方法,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在老山施业区选择不同年龄、不同立地和不同密度的樟子松人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