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弃妇诗文,历来不乏研究者,但大都集中于《诗经》、乐府民歌的优秀篇章。汉魏六朝许多文人参与弃妇诗文创作,留下了大量作品。以往很少有人对此进行整体的审视和系统的探研。本文拟对汉魏六朝文人弃妇诗文作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旨在窥视其创作奥妙,探寻规律,揭示深层的文化意蕴。除引言、结语外,全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汉魏六朝文人弃妇诗文的发展演变。笔者根据汉魏六朝文人弃妇诗文的统计整理和分析,对汉魏六朝文人弃妇诗文的发展演变作了粗略的勾勒:西汉司马相如以一首《长门赋》开了中国文人弃妇诗文的先河;魏晋,以曹氏家族为首的文人大量参与弃妇题材创作,文人弃妇诗文不仅形成一定气候,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趋于成熟并得以定型;南北朝时期,文人弃妇诗文更是层出不穷,但因形式、内容无复突破,呈现出倒退的趋势。 第二章:文人弃妇诗文的特点。弃妇诗文源远流长,《诗经》开其源,乐府民歌继其流。文人弃妇诗文承续了这一传统,同时表现出显著特点:融合性、文人化、模式化。 第三章:文人与弃妇。文人弃妇诗文研究的关键在于“文人”与“弃妇”关系的探究。通过对文人弃妇诗文创作表层、深层动机的考察和其塑造的弃妇形象的分析,揭示出文人的创作心态以及深层的文化意蕴。 第四章:汉魏六朝文人弃妇诗文现象的认识和评价。为对汉魏六朝文人弃妇诗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笔者对文人弃妇诗文兴盛的时代背景作了交代,并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简要的认识和评价。进而对文人弃妇诗文成就、影响不及《诗经》、乐府民歌的原因做了简要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