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974年, Postal就在其著作《论提升》(On Raising)中对提升动词进行过诠述。他对提升动词研究的贡献之一就是将提升动词进行了合理的分类。按照Postal的观点,提升动词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appear为代表的主语提升动词,称之为A-动词;第二类,以believe代表的主语提升动词,称之为B-动词;第三类,以convince为代表的另一类主语提升动词,称之为C-动词。上个世纪90年代,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Chomsky同意并接受了Postal在第一类动词上的大部分观点,但在第二类动词上意见相左,他针锋相对地指出第二类动词所涉及的根本就不是提升操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Chomsky提出了主语提升这一新的概念。在英语句法学的研究中,以seem,appear,turn out等为代表的部分动词通常被称为提升动词。之所以这样称谓是因为此类动词在充当主句谓词时会引发其后面从句中的主语或宾语提升移位至主句主语的位置。在句法学上,由提升动词构成的句子结构称之为提升结构。国内外有关英汉提升结构的研究已有不少,例如语言学家黄正德、曹逢甫、Barron,Carnie,Chomsky等都对此做过深入的研究。但是将英汉提升结构置于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献迄今尚不多见。鉴于此,本论文以Chomsky的最简方案为理论框架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提升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名词短语移位在提升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提升动词在提升过程中能使其补语分句中的名词短语发生移位;格理论不仅解释了NP在句法结构中的分布问题,而且还说明了为什么有的NP必须进行转换移位。此外,大部分的主语提升都是由于赋格的原因。研究还发现,英汉两种提升结构既具有一致性又存在差异性。其一致性表现为,英汉提升结构的生成动机都是扩展投射原则(EPP)和核心功能语类(包括标句成分C、时态T和轻动词v)特征核查的共同作用;其差异性在于,由于轻动词v的边缘性特征(P-features)的参数分布不同导致英语的主语提升是强制性的,而汉语的主语提升则是可自由选择的。本论文进行的英汉提升结构的对比研究进一步证实了Chomsky关于扩展投射原则的假设,即EPP特征是普遍存在的,而P特征具有参数变化,人类语言类型的不同主要是因为核心功能语类的不同。在最简方案框架下进行的英汉提升结构的对比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一句法的结构释解,进一步揭示语言结构的深层奥秘,而且对快速高效地习得和运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提升结构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