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江户幕府末期“锁国体制”被打破以后,日本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海外世界,屡有出游海外并以文字记录域外体验者。日I本人在积极吸收西方文明的同时,对曾经的“文化母国”——中国仍然十分关切,并引作借鉴,希望从中国的失利中思考日本的前途和命运,德川幕府1862年遣使上海正是这种关切的具体表现。明治维新后,日本各阶层来中国者更是络绎不绝,从官吏的出国考察、派遣驻华使节、到私人的中国游历、留学生来华深造,再到民间士人的经商,这些走出本国疆界的日本人大多具备汉文基础,在感受异域经验之际,不少人用汉诗记录下他们的中国体验。他们在诗中描摹中国山水胜景,抒写旅人情志,记述道里行程,评价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社会风俗等。本文选取幕末明治时期来华日本人写的汉诗,首先概述这些来华日人的身份类型、来华目的以及他们汉诗创作中呈现的一些特征,然后分析了这些日本人汉诗中描绘的两种“中国形象”:一种是山川秀丽、文化悠久、港口开放的正面形象;一种是社会动荡、民生凋蔽的负面形象。这些日本人在汉诗中表达的对“中国形象”的肯定与否定既有对晚清中国的客观描述,但也不乏误读与偏见。他们在汉诗中流露的对中国现状的失望之情以及他们看到现实中国与文化中国的落差,使他们的中国认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影响了近代日I本人的中国观,另外一些日本汉学者因亲身感受了文化中国的衰落,失落之余甚至提议将日本文化引介到中国,以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总之,幕末明治时期来华的日I本诗人们对晚清中国形象的描绘,正是他们所在社会和时代对中国的“集体想象”,这种观察与后来日本人中围观的嬗变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