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法思想的统一体——《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析论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pj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葛亮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核心人物,全书近三分之二的篇幅皆与诸葛亮相关联,这些内容也堪称是全书最精彩、最精华的部分。郑振铎先生曾就此说道:“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诸葛孔明传记’”。《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诸葛亮形象是儒、道、法三种思想的统一体。这三种思想统一的过程相当漫长,且夹杂了各个阶层的思考和在创作,这也使得这种思想架构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和考验而历久弥新。本文第一章将对诸葛亮身上的儒家思想进行探讨,重点分析其“王者师”形象与儒家思想的关联。其中本章第二节当中针对三国故事当中“托孤”现象的分析较为新颖,并且由此得出儒家传统忠君思想在诸葛亮身上的深刻存在。在第二章,笔者将论述的重点转向道家思想,通过分析诸葛亮的出仕之前的种种表现来探讨其“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当中的隐逸成分。重点关注其成为蜀国核心人物之后在行军和治国之时的种种神奇表现,藉此说明道家思想和道教外衣在其身上的附着。本文的第三章将集中分析诸葛亮的治军思想和策略,从分析“军令状”的频繁签订入手,及至“挥泪斩马谡”,得出其身上存在法家思想的结论。在对儒、道、法各家思想进行探索之后,本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将对其杂糅和并存进行分析。其中,第四章笔者提出了诸葛亮是“外儒内法”的观点,并通过其“赤壁之战”期间的种种斡旋行为进行了论证。在第五章,笔者又指出其“儒道互补”的存在,并结合古代文人传统进行了相对细致的分析。在第六章,笔者对之前的诸多探讨进行了总结,指出:由于其累积成书过程的存在,罗贯中最终写定《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在拥有了大量可供选择和演绎的素材,使得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不断丰满和完善,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当中的重点人物才得以形象鲜明和性格突出,呈现出了儒、道、法思想的统一。这三种思想的统一又恰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塑造的思想矛盾杂糅的诸葛亮形象也恰恰代表中国人的精神理想。这也使得诸葛亮形象成为了中国古典小说当中士人形象、军师形象难以逾越的高峰。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探讨了沈从文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和深刻内涵。  本文简述了沈从文在“五四”的自我意识觉醒的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从个人、
《焦氏易林》是一本言及人生祸福吉凶的焦延寿治《易》之书,作为汉代中期出现的一部诗集,其内容之广博、艺术表现之多样、文学理蕴之深湛,都是令今人无法忽视的。 本文将重点
该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的"新官场小说"系列.新官场小说所表达的内容显然切合了当前某种较为普遍一致的社会情绪.这当然还不是其实质所在.它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
广告语言总是尽可能地调动一切修辞手段,力图达到良好的说写效果.广告语言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格,双关就是其中之一.广告语言比较注意词语的使用,在词语的组合上常常采用超常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