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劳动结晶,也是民族地区进行课程开发所具有的素材优势。民族地区如何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已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为历史线索,选取南宁、凭祥、象州、硕龙、龙邦5个民族地区的学校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N中学、X中学、L实验学校、A完小和Y小学),以访谈法和历史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重点考察了学校的教科书、校园环境、课堂生活、服装穿戴、价值观念和饮食习惯,同时也搜集了1978年以来广西地区初中和小学教育的教材,通过比对民俗生活、语言文字、行为规范、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的历史嬗变和当下表现,总结出上述5个民族文化因素在基础教育中的变迁规律,揭示了基础教育和民族文化的辩证关系。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不论生活方式还是价值观念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它是一种文化变迁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的常态现象。文化的稳定和均衡是相对的,变化发展则是绝对的。本文在文化的变化发展中发现:1.民俗生活的规律性变迁,是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在传统民俗与现代习俗既冲突又融合、既排斥又接受的环境下逐渐演变的。由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随机变化,民俗生活的变迁规律在速度上存在不同步性,在程度上存在不平衡性,在方向上存在不可逆性和可引导性。2.壮族在长期没有统一文字的情况下,语言文字的变迁突出了汉字的普及、官话的盛行、壮语和壮字的萎缩、民族教育全面汉语化的特点。3.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作为衡量学生行为的准则和尺度,由政治教育逐渐走向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宏伟蓝图,并在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回归的基础上呼唤出法制教育、国际主义教育、个性发展教育等新时期的德育内容。4.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一种社会变迁也是一种文化变迁。教育内容中社会组织的变迁使得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日益丰富,民族文化冲突依然存在,民族文化的“同化”与“融合”交相辉映。5.价值观念作为社会变革的方向和时代判断的思想尺度,在人与社会有机互动的过程中展示了自我与社会并重、功利与道义统一、传统与变革共存、多元与一元互动的变迁格局。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蕴含着文化的意义。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并非独立于社会环境,彼此孤立的存在着。任何一个民族在建构自身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同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与对话;人们在从事一切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科技活动的同时也在从事着文化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社会内容的文化交流都是共生互动的。同理,基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互动必须走出各自的领域,与自然环境、政治管理、经济支撑、人才科技以及世界文化产生必然而紧密的联系。我们只有正视教育与文化的内外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好基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也才能让教育在民族文化的流变中更好的选择和传播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