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一院腹部急症科近5年来肠梗阻的发病情况、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及治疗后死亡率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腹部急症外科收治的672例肠梗阻患者,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版外科学中对于肠梗阻的定义,从病史、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及术中所见等方面诊断。记录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既往手术史等)、发病原因、治疗方式、预后等。所有患者需符合:年龄≥15岁,男女不限;就诊于我院急腹症外科;出院诊断为“肠梗阻”。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运算,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进行描述,组间病因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P<0.05代表有意义。结果:(1)所有患者中,机械性肠梗阻543例(占80.8%);动力性肠梗阻16例(占2.4%);血运性肠梗阻7例(占1.0%);病因不明确者106例(占15.8%)。(2)中青年组共287例患者,粘连性肠梗阻159例(55.2%)、肿瘤性肠梗阻45例(15.6%)、肠扭转致梗阻者8例(2.8%);老年组共395例患者,粘连性因素有172例(43.5%),肿瘤性因素有99例(25.0%),疝气因素引发者14例(3.5%),肠扭转因素引发者14例(3.5%)。其中粘连性因素在老年组中占43.5%,在中青年组中占55.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肿瘤性因素在老年组中占25.0%,在中青年组中占15.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疝气、麻痹性、粪石、肠扭转等其他因素所致肠梗阻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3)所有患者中,有腹部手术史者395例(占58.8%,395/672);粘连性肠梗阻331例,其中中268例(占81%,268/331)有腹部手术史,约占所有曾手术患者67.8%(268/395),中青年组133例,老年组135例。其中位居首位的是因阑尾切除后所致粘连,占71例(26.5%),其次是肠道各类及胃十二指肠手术,分别为49、48例,分占18.3%和17.9%;妇科手术45例,占16.8%;胆道手术18例(6.7%)。其他34例(12.7%)。(4)在粘连性病因的患者中,非手术治疗258例,死亡率1.9%(5/258);手术治疗73例,死亡率2.7%(2/73);总死亡率为2.1%(7/331);在肿瘤性病因的患者中,总体死亡率为12.5%(18/144),其中非手术死亡率为11.8%(13/110),手术治疗死亡率14.7%(5/34);其他病因肠梗阻中,死亡率4.7%(5/106),其中非手术治疗死亡率4.7%(3/64),手术治疗死亡率9.5%(2/42)。结论:1.肠梗阻最常见的病因是肠道粘连(包括手术、炎症等),肿瘤因素次之。2.粘连性肠梗阻更多见于中青年患者(<60岁),特别是有腹部手术史的。3.对于无手术史的老年肠梗阻患者,肿瘤性因素常占主要地位。4.大部分肠梗阻患者仅依靠非手术治疗即可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