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损伤影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 : 20次 | 上传用户:boy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周围有重要软组织结构包裹,能提供独特的承重功能。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常见,占全身骨折的1%~2%,且其中75%涉及跟距关节面。早在1843年,Malgaigne等第一次报道了骨折线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跟骨关节内骨折是非常复杂的损伤,如果诊治不当,常造成不良预后,甚至灾难性的后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发展各异,跟骨骨折致伤原因不同。随着我国建筑、交通、加工、机械制造等行业的迅猛发展,高处坠落伤、挤压伤以及交通伤等高能量暴力导致的跟骨骨折也日益增多,致伤原因的改变会导致跟骨骨折损伤类型及各类型构成比改变。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跟骨骨折损伤特征,明确跟骨骨折各类型构成比,有必要进行全国范围内跟骨骨折流行病学调查。高能量暴力导致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尤其是严重粉碎的跟骨骨折,发生率逐渐增高,这类损伤诊断和治疗十分棘手。跟骨关节内骨折如不能准确评估、有效治疗,其预后欠佳,影响患者伤后生活和工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有一定影响。诊断跟骨骨折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是X线摄像,跟骨骨折AO分型既是据此进行评估、分型。除通过判断跟骨骨折损伤类型评估其损伤严重程度外,还可以在跟骨X线片上测量B?hler’s角、Gissan’s角、跟骨宽度和长度等指标来辅助评估损伤严重程度。但是,关于B?hler’s角评价跟骨关节内骨折损伤严重程度的作用、预测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患足功能恢复情况中所起的作用,以及B?hler’s角在跟骨手术中的指导作用则长期存在着很多争论。大量研究表明B?hler’s角和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功能恢复具有关联性,但是二者的关联性尚未明确。合并有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损伤类型,其严重程度多与患者术前B?hler’s角的角度存在密切的相关。我们发现关节面尤其是后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恢复跟骨高度,长度,和宽度在跟骨骨折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B?hler’s角可以作为一个高度灵敏的术中和术后评估预测指标,但相应的恢复角度仍有待研究。因此本研究集中于解答下面的几个相关问题:1、B?hler’s角与较严重的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系;2、B?hler’s角的手术复位与术后功能预后情况是否存在关联性;3、如果存在关联性,为获得满意的预后结果,B?hler’s角应该手术恢复到什么程度。B?hler’s角的度数(手术后的测量值)对判断患足的功能预后结果是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跟骨骨折行CT扫描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损伤严重程度。Sanders分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跟骨骨折CT分型,其根据冠状面CT扫描图像上骨折线的位置划分骨折类型。在冠状面图像上选择跟骨后距下关节面最宽处,从外向内标记A、B、C三条骨折线,可将骨折块分为三部分关节面骨折块和二部分载距突骨折块。Sanders分型I型是指所有无移位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根据骨折线位置分为Ⅱa、Ⅱb、Ⅱc骨折;Sanders分型Ⅲ型是三部分骨折,根据骨折位置又为Ⅲab、Ⅲbc、Ⅲac骨折,其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压缩骨块;Ⅳ型包含3-4原发骨折线,超过2mm的关节面内移位,并且严重粉碎性骨折。Sanders等许多学者认为,即使对具有丰富经验的外科医生来说,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距下关节复位不良是影响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在临床上由于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损伤严重、跟骨特殊的解剖结构以及医生手术经验和使用复位工具及固定物的限制,部分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不能完全解剖复位关节面并有效固定。有学者报道跟骨骨折患者术后距下关节移位超过1mm即可能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影响患者患足功能,部分症状严重的患者需行距下关节融合等手术治疗。根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术后早期活动患足、早期负重锻炼的患者功能恢复更好,在随访时行患侧跟骨CT检查,可以观察到术后残留的移位有减小趋势。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磨造距下关节是否对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残留移位具有二次复位作用,是否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尚缺乏定量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开展了全国跟骨骨折流行病学调查和骨折类型分析,回顾性分析了大样本跟骨骨折患者术前、术后B?hler’s角、骨折类型及功能恢复(AOFAS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早期锻炼对内固定术后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残留移位二次复位的作用。现报道如下:第一部分跟骨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目的: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这种骨折常常会遗留长期严重的残疾,因此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本文旨在回顾性研究跟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在中国中东西部的地域特征。方法:我们从课题组建立的一个数据库中抽取资料,此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我国83所医院的431822例骨折资料。分析在此期间纳入本研究的多个创伤中心的跟骨骨折患者,将这些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详细资料及X线片均行回顾性评价。所有患者(含门诊患者)的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资料都依据AO分型进行分型,进而进行数据分析。跟骨骨折包含在本次研究中,除此之外,这些骨折按医院所在地分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三个类型。通过这三组的对比,分析这三组之间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的地域差异。结果:本次研究期间,共计11530名(12242例)跟骨骨折患者在我国的83所医院中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95岁(区间为1-93岁);收治儿童跟骨骨折522例(占全部总数的4.26%),成人跟骨骨折11720例(占全部总数的95.74%);男女比为5.13:1。男患者高发的年龄组为36~40岁,女患者高发的年龄组为36~40岁和46~50岁。中国最常见的类型为82-C型,此类型占成人跟骨骨折的57.95%。东部地区发生跟骨骨折的平均年龄比西部高(P<0.05),中部比西部高(P>0.05)。82-C型跟骨骨折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构成比分别为58.15%、55.44%、62.00%,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本次研究旨在调查我国跟骨骨折的地域性和流行病学特征。男性高发年龄组为36~40岁,而女性为36~40岁和46~50岁。我国最常见的跟骨骨折类型为82-C型(AO分型)。第二部分B?hler’s角评估跟骨关节内骨折损伤严重程度及预测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的效度的分析目的:关于B?hler’s角用于评价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损伤的严重程度作用,以及预测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的患足功能恢复情况中所起的作用。B?hler’s的作用在跟骨手术中长期存在着很多争论。据此本实验旨在研究B?hler’s角与损伤程度,手术改善B?hler’s角与功能恢复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是存在的。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时间在2004年1月1日到2008年3月31日期间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闭合性的、单纯性的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手术之前应测量患者双侧跟骨的B?hler’s角,并以正常侧的跟骨B?hler’s角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手术前、手术后,所有患者伤侧和健侧的B?hler’s角数值。通过对比双侧跟骨B?hler’s角的常规角度,通过计算得出伤侧B?hler’s角的改变值。依据Sander分型来评价跟骨骨折损伤的严重程度,应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来评价跟骨骨折术后的功能恢复结果。分析评价B?hler’s角与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B?hler’s角与Sander分型以及AOFAS踝至后足评分系统与Sander分型的相互关系。结果:本实验共计纳入274名患者,平均随访时间超过71个月,根据Sander分型分类,其中包含Ⅳ型骨折共计48例,Ⅲ型骨折共计121例和Ⅱ型骨折共计105例。严格遵照AOFAS踝-后足的评分系统行分类,差11例、可27例、优104例、良132例。对这三项数据的手术结束后的统计分析发现:术前的B?hler’s角、双侧跟骨的B?hler’s角的差值以及B?hler’s角的变化率均与Sande分型有关联(rs=-0.178,P=0.003;rs=-0.174,P=0.004;rs=-0.172,P=0.005),但与跟骨骨折术后的功能恢复结果没有关联性。术前的B?hler’s角、双侧跟骨的B?hler’s角的差值以及B?hler’s角的变化率与AOFAS踝-后足评分有明显相关(rs=0.223,P<0.001;rs=0.224,P<0.001;rs=0.220,P<0.001,但是关联性较弱)。结论:仅发现手术之后的B?hler’s角与行跟骨骨折手术之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联性,术前患者B?hler’s角与患者的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严重程度相关。第三部分早期功能锻炼对跟骨骨折术后二次复位作用的影像学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经皮撬拨复位、应用跟骨解剖接骨板-加压骨栓微创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跟骨关节面的二期复位作用以及对足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12月后收治的单侧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撬拨复位、应用跟骨解剖接骨板-加压骨栓微创固定治疗。根据术后是否早期锻炼及负重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术后2~3天行足底研磨瓶子,术后3周部分负重,12周完全负重;对照组按照常规进行康复锻炼,术后6周部分负重,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术后随访患者,术后第1天、4周、8周、12周行CT扫描,在矢状位、水平位和冠状位图像上测量骨折最大移位。术后12个月根据AOFAS评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估,在足侧位X线片上测量B?hler’s角和Gissane角,统计学分析评估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距下关节残留移位是否具有二次复位作用以及改善后足功能的作用。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骨折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4周、8周、12周在CT矢状位、水平位和冠状位图像上测量骨折最大移位,并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别与时间点间存在交互作用,各时间点除第一时间点外两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与术后12周CT矢状位、水平位和冠状位重建图像上测量的骨折最大移位具有显著相关性,与AOFAS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矢状位移位、冠状位移位和水平位移位。B?hler’s角、Gissan角与AOFAS的相关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微创复位坚强内固定治疗后建议早期行康复锻炼,早期行功能锻炼及负重可以模造距下关节,减小关节面残留移位,改善足部功能恢复。
其他文献
1929年,《华沙公约》订立,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法律责任制度统一和发展的序幕就此拉开。在历经数次修订之后,“华沙体系”最终形成。然而,随着国际航空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社区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社区居民的需求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更加复杂多变,原有的社区管理问题逐
通过对木制家具生产工艺流程及加工过程的调研分析,归纳出木粉尘、噪声、有机挥发物、机械伤害等10种主要危害因素,将各种危害因素对安全健康的影响和致病形式进行总结,并对
补充侦查是我国刑事诉讼体系中一项特殊的制度,在司法实务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补充侦查程序贯穿于检察机关批捕、审查起诉和法院审判三大阶段,涉及到刑事诉讼程序多
橡胶支座是桥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桥梁的使用寿命和结构安全。其中,板式橡胶支座由于其构造简单、安装方便、价格低廉、养护简便、易于更换等特点等,优点在公路
博山镇位于淄博市博山区最南端,与沂源、莱芜接壤,2010年11月由原南博山、北博山两镇合并而成。全镇总人口4.5万人,总面积136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是淄博市30个中心镇之一
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突现,现代公共自行车系统越来越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学者的重视。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已经加入到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行列当中,其实际运行过程中突现
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普及程度逐年递增,幼儿入园率也在不断刷新。然而,幼儿教育数量的增加
进入新世纪以来,陕西省技工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陕西技工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