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某大学校园办公建筑室内风热环境优化与管理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owangzhe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大力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其高校建设数量在不断增加,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逐渐成为建造者思考的重点问题,而建筑风热环境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自然被众多设计师和学者所关注。但以往针对建筑风环境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住宅小区、高层建筑或是大尺度范围内,具体针对温和地区的气候特征来分析该地区高校风热环境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CSUS/GBC04-2 0 1 3对昆明地区某高校办公建筑的室内风热环境进行实测,分析归纳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借助计算机软件对该办公建筑的建筑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如下改善室内风热环境优化建议:(1)在建筑室外方面,在冬季防风的同时,应合理规划周边建筑密度,使边界入口风达到最佳;优化建筑建筑造型,最好选用十字型,使涡旋区最少;(2)在建筑室内方面,依据《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对室内开地比的要求,该建筑存在不符合的房间,可依据本文计算得出的门窗尺寸进行调整,使之达到标准要求;该建筑存在两种形式的窗户,经模拟分析发现平开窗对室内通风效果较好,应将该建筑的推拉窗替换为平开窗;经模拟发现两侧房间通风效果较差,可根据实际需求将非主要功能房间(卫生间、存储室)设置在两侧房间;(3)在建筑外围护方面,为提高室内学生的热舒适,可通过对不同朝向的房间,设置不同形式、不同尺寸的外遮阳板,其外遮阳板具体尺寸可依照本文计算得出的数据。本文利用CFD技术的可视化及高效性的特点,对模拟的相关图示和数据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符合该建筑风热环境特征的优化策略,对温和地区高校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校园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智能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快速发展,为了降低经济成本与提高构件结构的材料利用率,计算机辅助设计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建筑工程机械结构设计当中。建筑施工现场的养护室由于长期需要对试件进行养护来检验建筑材料的可靠性,所以在施工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养护室外机上的压缩机绝大多数均为涡旋压缩机,但由于其涡旋式压缩机其结构复杂并不好优化,所以采用可类比的功率较小、满足小范围内极小类别的工程培养试件需求
以业主方的建设目标为导向的全过程工程咨询能够针对行业碎片化的现状进行整体性治理,促进工程咨询企业的转型升级。但是全过程工程咨询与一般工程咨询相比具有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服务多样化、影响广泛且深远等特点,从而给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带来巨大挑战。项目治理通过明确项目全生命周期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安排,解决制度层面的问题,为改善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管理绩效提供新途径。基于此,本文从网络结构视角出发,运用实证
地震是目前世界上对人类生命和经济威胁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自上世纪初人们就开始不断地进行结构抗震理论的研究。在以往的工程结构抗震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结构中的每一个支座在同一时间点所受到的地震动作用的大小和方向都是一致的,因此作出地震动一致激励的假设。但随着我国的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审美的提升也使得现在的建筑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超高、超长的建筑也变得越来越多。经过
本研究课题依托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主要针对一种新型钢管橡胶摩擦阻尼器(Steel-Tube Rubber Friction Damper简称STRF阻尼器)进行研究分析。课题组对STRF-1型阻尼器研究中发现:阻尼器在单向受推拉时的摩擦力出现不对称性,且摩擦橡胶块在外套筒内出现翻转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阻尼器的耗能机理研发了一种新型钢管橡胶摩擦阻尼器(STRF-2型阻尼器),从构造
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经过数次修正,现行版本日渐完善,已经形成完整的规范体系。但是,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短板。例如,圆形及环形截面的配筋计算存在双重非线性——材料和截面宽度变化的非线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给出了计算配筋的超越方程组,但需要迭代求解,不能手算。另外该超越方程组是基于钢筋沿周边均匀布置推导的,靠近中性轴附近的钢筋因力臂小而不能充分利用其强度。因此,本文借鉴了欧洲规范的计算方法,参
装配整体式结构因其高效的施工、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正不断受到建筑业的青睐,叠合楼板作为该结构体系中重要的受力构件,具有承受竖向荷载,传递水平荷载,增强建筑整体刚度的作用。现阶段PKG叠合板基本采用矩形肋预制底板,当用于大跨度时,构件自重产生的挠度较大,不利于叠合板的受力,不满足构件可靠度要求,新型PKG叠合板是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和现有叠合板的应用而采用的一种创新构造、受力合理的叠合楼盖。在地震高烈度
传统的抗震设计主要依赖于结构中梁、柱自身的强度及变形能力来抵抗地震作用,但这种完全依靠结构的变形来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的方法在遇到特大地震时依然无法确保结构的安全,因此一种比传统抗震体系抗震性能更显著的新体系—消能减震技术被提出。该技术通过阻尼器消耗向上部结构传递的地震能量可以显著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但阻尼器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消能子结构的设计,如果消能子结构设计承载力不足,在阻尼器还没发挥作用
市政消防供水为现场扑救火灾的主要水源,充足的消防供水是保证成功扑灭火灾的前提。目前,我国市政消防供水流量设计常以城镇人口数为依据确定消防流量下限值,此类方法在用于消防安全设计较好、不易发生建筑间火灾蔓延的城市地区基本能够满足消防灭火要求,但是对于一些人口数少、火灾危险性大的古城镇,可能会导致消防供水不足的问题。我国古城镇多以土木、砖木结构等耐火等级低的连片木结构建筑群组成,存在建筑间距小、火灾荷载
办公建筑作为公共建筑中的主要类别,其体量十分巨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压力的增大,办公建筑已经成为了人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建筑类型。空间形式、和使用者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对办公建筑空间的概念与空间功能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特别是事业单位性质或机关办公建筑由于不像其他有盈利性质的建筑类型对其空间的管理导向受到经济效益以及众多评价指标的影响。加之人们工作与生活水平
随着环滇池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紧邻滇池边的海晏村的更新与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当下村内的现有的公共空间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像道路拥挤、停车不便、历史文物保护不当、建筑老化废弃、绿化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本设计将从触媒效应的视角出发,以海晏村现状公共空间为设计点,对其进行景观上的改造,以期形成一种积极的公共触媒元素,从而近能带动周边环境和建筑的合理更新,远能促进整个海晏村本身的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