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马蹄酥”芒果(Mangifera indica L.cv.Matisu)和“紫花”芒果(Mangifera indica L.cv.Zihua)为试材,从控制芒果果实采后衰老和腐烂两方面入手,研究了生长期套袋和水杨酸(SA)处理对“紫花”芒果果实贮藏特性和病害控制的影响;研究了采后SA处理对“马蹄酥”芒果贮藏品质、生理特性和抗病性的影响;研究了采后2,6-二氯异烟酸(INA)对“紫花”芒果果实的抗病诱导和品质影响作用;并探讨了SA和INA提高芒果果实采后抗病性的抗病机制。研究结果可为有效控制芒果果实采后衰老、提高果实贮藏品质、减轻采后病害发生、减少化学药剂在园艺产品上的使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生长期套袋处理可以降低芒果采收后果面的锈斑发生率;促进果皮色泽的转黄;有效控制潜伏侵染和采后病害的发生;但对芒果的后熟衰老以及贮藏品质影响不大。生长期0.1mmol/LSA处理能轻微延缓芒果果实后熟过程中色泽的转黄,降低果实的呼吸强度,而1mmol/L SA处理则加速了果实后熟中的转黄;两种浓度SA处理都能降低果实腐烂率和损伤接种病斑的病斑直径。 芒果果实在负压下用不同浓度SA处理后分别于常温(20℃)和低温(13℃)下贮藏,并对一部分果实进行炭疽病菌(Colletot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损伤接种。结果表明,0.5mmol/L SA、1mmol/L SA和5mmol/L SA处理都能延缓芒果果实在常温和低温贮藏过程中色泽的转黄和硬度的下降;延缓芒果果实在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延缓抗坏血酸(AsA)含量的下降和可溶形糖含量的上升;降低了果实的呼吸强度、细胞膜渗透率和丙二醛含量。0.5 mmol/L SA和1mmol/L SA处理还能够有效降低果实的腐烂率和接种发病率,显著抑制果实的病斑扩展。其中1mmol/L SA延缓芒果果实采后衰老和抑制芒果采后病害的作用效果最好;5mmol/L SA延缓果实衰老的能力不仅没有1mmol/L SA强,反而会加重果实的腐烂。1mmol/L SA处理显著诱导了果皮和果肉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β-1,3-葡聚糖酶(GLU)和几丁质酶(CHT)活性,并使果皮和果肉的活性氧(ROS)含量在贮藏过程中升高,同时延缓了果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AsA水平的下降。 芒果采收后用INA处理的结果表明,20mg/C INA和100mg/L INA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果实的腐烂率和接种病斑直径;延缓了硬度的下降、果皮的转黄及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明显影响。100mg/L INA处理明显诱导了果实贮藏后期(8天后)PPO和POD活性以及果实贮藏过程中PAL、CHT和GLU活性;明显促进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升高;延缓了果实中SOD活性和AsA含量的下降,抑制了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对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几乎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