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18世纪是西欧社会的转型时期,其中英国和荷兰的转型是最为成功的,它们的转型都与呢绒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社会转型就其经济含义而言是由农耕经济转向工商经济,农耕经济由“耕”和“织”两部分构成,农耕向工商的转型正是通过“织”的一面实现的。“织”在西欧以呢绒业最为重要,英国由农耕而工商的转变正是得益于呢绒业自14世纪后期以来的发展。自此直到18世纪,在英国先后形成了三个呢绒业生产中心,即14-16世纪的西部诸郡,17世纪的东盎格利亚和18世纪的约克郡西区。三个中心在形成的过程中都出现了挑战农本经济并向工商业经济过渡的革命性变化,从而为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的发生准备了条件。西部诸郡的呢绒业最早达到了接近于工厂制的水平,可以认为是发动了一场生产组织上的“工业革命”;东盎格利亚最早用新呢布开辟国内外广阔的大众市场,是在市场方面发动了一场“工业革命”,而真正的工业革命到来之后,约克郡西区最终完成了呢绒业中工业革命的任务。本文主要考察西部诸郡呢绒业所发动的“工业革命”的背景、表现和影响。西部诸郡呢绒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英王禁止羊毛出口、鼓励呢绒出口,吸引外来技术移民的政策,以及因佛兰德尔呢绒业衰落而出现的国际呢绒生产中心的转移。在西部诸郡的呢绒业发展中,先后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完成了向工厂制度过渡的一切生产组织方面的准备,其中包买商制度和大型手工工场尤其具有代表性。西部诸郡在生产组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要高于后起的东盎格利亚和约克郡西区,因此它开创了生产组织上的“工业革命”。西部诸郡的呢绒业最终因廉价新呢绒的竞争而逐渐让位于东盎格利亚和约克郡西区,但是它在生产组织方面开创的境界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