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发展为较高水平。并且,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在往更高层次发展。当前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而伴随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义务教育数字鸿沟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通过物理手段填平数字鸿沟的同时,更应关注弥合学生在技能和使用方面的鸿沟,实现对新数字鸿沟的跨越,从而助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笔者通过回顾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发展为较高水平。并且,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在往更高层次发展。当前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而伴随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义务教育数字鸿沟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通过物理手段填平数字鸿沟的同时,更应关注弥合学生在技能和使用方面的鸿沟,实现对新数字鸿沟的跨越,从而助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笔者通过回顾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对湖北省H区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现状的调研,在教育公平理论视角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的弥合对策。
按照上述逻辑思路,本文共分为七章进行探讨:本研究在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H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实地调查,总结了当前H区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当前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总结H区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H区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的弥合对策。弥合对策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要改善家庭和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具体而言要提升农村家庭数字设备拥有率,同时要完善学校数字资源平台建设;二是要提升家长和教师的指导能力,具体而言要改善农村家庭父母的指导情况,同时要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三是要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具体而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网络使用偏好。只有通过我们的共同参与,才能使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真正得到有效弥合,进而助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公平。
其他文献
自2014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绩效管理,经过几年来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逐级传导机制,税收收入、征管效率、纳税服务质效等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但是在税务系统内对待绩效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上热、中温、下凉”的不良态势,特别是基层税务人员对绩效管理并不热衷。 对此,我们以H县税务局为研究样本,通过案头分析绩效管理档案资料、访谈绩效办人员,对全员进行问
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家庭高等教育需求正逐渐趋向多样化发展,接受或享用高等教育资源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选择,同时事关一个家庭的抉择与决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分配生源的途径和机制发生了变化,随之高等教育和家庭的角色也发生了互换,高等教育正在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于是家庭对高等教育需求的选择便有了更多空间。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开始逐渐意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子女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日益苛刻,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也受到高要求高质量的挑战。教育一直是国民大计,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其意义深远,更凸显了教师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于2014年出台了全面培养卓越教师的方案,计划着重创建高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新机制,此方案需各方协同培育卓越的教师队伍。为了培育优质的教师,并保质保量,Y大学积极推动教师的协同培养,联合当地教育行政
本文以若干所高校的“青年千人计划”政策为例从而对其基本政策以及所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首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青年千人”的基本政策做出了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青年千人计划”的政策分析、“青年千人计划”的政策执行情况分析以及“青年千人计划”政策中引进者与被引进者对该政策的评价。其中“青年千人计划”的政策执行情况分析着重点在于对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层次高校“青年千人”人才引进工作所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并得到国家的重视。为了高职院校更好的发展,我国积极倡导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技术型人才,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教育部每年新增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学校需要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短短几年,“双导师”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为了培养合格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传统的孤立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和教育的快速发展。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所处学校这个场域中的教师专业合作问题。教师在学校中,基于专业发展的合作要求,需要建立专业合作的发展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知识共享,培养教师专业合作文化氛围。本研究选择中学教师专业合作为研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个对大学生发展和学校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的特殊群体,明确其工作职责和专业定位对于辅导员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交汇、信息革命变革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变化深入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合进一步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但与此同时,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深入人心,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进一步催化了关于高校辅导员的对策研究,许多专家学者开
随着中国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落实,小学生在校时间明显缩短,而现阶段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双职工家庭为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地带存在“真空”监管难题,小学生课后的接送、看护与教育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类课后托管服务应运而生。由于市场托管机构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逐渐暴露出收费混乱、师资不稳定、托管质量差等问题,家长对安全优质的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怀有越来越强烈的诉求,家长普遍呼吁政府能够担起职责
大学生资助工作是落实国家教育兴国战略、实现科技强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此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资金数额大,受资助对象广泛,且其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广受社会关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的大学生资助工作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国内对此项工作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工作实践,亟待从专业角度加强研究,使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以便
在中国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已成为现代大学内部“共同治理”的应有之义。虽然许多高校已出台不少举措,使学生在高校管理方面有一定程度参与,但总体而言,仍处于呼吁尝试阶段。因观念更新不够,制度保障不力,方式渠道不畅,学生参与依然较少。目前学术界已有许多理论研究,探讨如何将学生这一参与主体融入高校共同治理中,但参与的进程较缓慢,成效不明显。在行为科学中,计划行为理论已被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