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末,《人民日报》等期刊以及一些网站纷纷对2013年中国本土话剧进行盘点。用两个关键词可以总结他们的观点:“活力”和“原创力”。“活力”针对的是话剧市场,中国当下的话剧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荣,作品产出逐步增加,作品的多样性也给观众提供了多种选择。但是在其背后,便是“原创力”枯竭的问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当下话剧所面临的问题,而问题的根源更多的可以归结为中国话剧舞台空间的问题。所以,对于中国当下话剧舞台空间的研究和探索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从剧场样式的流变和空间观念的流变入手,对中国当下话剧舞台空间进行简要的概述。剧场作为舞台空间的载体,从镜框舞台剧场到“镜框——伸出”舞台剧场再到小剧场,大致勾勒出中国剧场在样式上的转变。而人类空间观念不断地推进,从二维到三维直到多维的空间观念,塑造了话剧舞台的实景空间和空的空间。进入话剧舞台空间中的动作空间,这一部分主要从演员的身体和动作空间的流动性来对中国当下话剧进行分析。演员身体作为动作空间的起点,在中国当下话剧中呈现为向内伸延和向外伸延的趋势。而动作空间的实质性流动和隐秘性流动,以及它们彼此间的交互流动是组织动作空间的基础。对于动作空间的组织其实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观看,而“看”则涉及到了话剧舞台空间的知觉空间。本文将从视觉和听觉两部分对中国当下话剧在塑造知觉空间中的得失利弊进行现象的梳理和理论上的概括。其中涉及空白与交流、声音对于空间的塑造和拓展等问题。对于话剧来说,剧场性是它区别于其它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剧场性集中反映在话剧舞台空间的交往空间之中。中国当下话剧在观演关系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作为观众是旁观还是参与,其实就涉及到创作者对交往空间的设计。而动作空间、知觉空间和交往空间环环相扣,最终需要在审美空间中得到升华。对于中国当下话剧在审美空间中如何适合的掌握符号的密度,如何把握适度的创造尺度都将在文中进行详细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