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山水格局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山、水和人工要素为基础,在自然和人工的交替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结构及布局态势。我国的山水格局具有中国山水文化底蕴和区域民俗文化特色。在旅游扶贫政策的背景下,我国的山水格局对保护综合环境、发展城市建设和提高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水格局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旅游扶贫背景下,对目前山水格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通过对山水格局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典型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格局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山、水和人工要素为基础,在自然和人工的交替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结构及布局态势。我国的山水格局具有中国山水文化底蕴和区域民俗文化特色。在旅游扶贫政策的背景下,我国的山水格局对保护综合环境、发展城市建设和提高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水格局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旅游扶贫背景下,对目前山水格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通过对山水格局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以适应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来解决山水格局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以沿河县的山水格局为例,来验证所提出的适应性保护策略。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内容是理论学习和基础研究。本文在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然后对于山水格局和适应性保护方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学习和总结,最后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山水格局的基础研究。首先简单辨析了相关概念,然后归纳了山水格局的涵义和特征、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演变规律等内容,探讨了旅游扶贫和山水格局的相互联系,介绍了与本文相关的理论知识。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主要是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介绍了我国山水格局发展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山水格局发展的现存共性问题,对山水格局发展现状进行反思。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是解决问题。第四章的主要内容:首先对山水格局的适应性保护进行了理论研究,从总体上提出了山水格局适应性保护的原则、理念,归纳了山水格局适应性保护的模式,制定了山水格局适应性保护的策略。第五章是实例研究,主要内容是旅游扶贫背景下,对沿河县山水格局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适应性保护的办法。首先简单介绍了沿河县的基本概况,然后对沿河县山水格局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沿河县山水格局的的个性问题,最后提出了沿河县山水格局适应性保护办法。第四部分是第六章,主要包括研究结论和展望。首先是得出研究结论,然后是归纳总结了本文的不足,对于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了展望,为接下来山水格局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尝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来比较准确地描绘沿河县山水格局的构成要素及存在问题,提高了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精确度,为解决沿河县山水格局存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以山水格局适应性保护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沿河县山水格局的问题是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山水、响应可持续发展、传承及弘扬特色文化是本文提出的新的见解;具体提出了加强沿河县的山水空间、植被、山水要素、聚居空间、景观系统、地域文化的保护策略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该项成果必将促进沿河县山水格局的优化与发展。本文基于适应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对区域山水格局进行研究,在理论上丰富并深化了我国山水格局的研究,在实践上为沿河县乃至贵州省自然山水格局的保护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思路,促进县域山水格局的保护及优化,有利于保护综合环境、发展城市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文约60000字;图42幅;表1幅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城市更新的规模扩张、内涝问题频发,防洪减灾成为文物建筑整体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文物建筑防洪工程主要针对建筑本体开展,雨洪管理措施单一,防洪效果不显著。随着针对场地中雨洪管理新模式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和针对外环境设计的“预防性保护”要求的提出,外环境中的雨洪管理实践成为更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防洪减灾途径。本文以实现文物建筑雨洪风险的削减、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目标,采用文献综述、现场调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很多老旧煤矿逐渐关停并转,大量的工业建筑由于失去生产功能而被闲置,从而造成城市用地资源的浪费,废弃煤矿区的更新改造已成为许多资源型城市特别关注的问题。从废弃煤矿区内的既有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入手,抓住要点,破局求解,既能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又可以保护工业遗产,延续历史情感,进而带动整个废弃煤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本文以
当前,我国处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阶段,旅游扶贫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扶贫成果显著,景观建设也初具规模。扶贫地区脱贫摘帽后将进入转型发展期,原有的景观规划将不再切实满足城乡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要。研究表明,旅游的快速发展在改善区域经济的同时会给城乡区域景观带来冲击。如何吸取旅游景观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引导扶贫地区转型发展,形成良好的自循环景观系统,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笔者基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城市文化(艺术)中心逐渐取代单一职能的文化建筑,以尽可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近年来出现的“多馆合一”的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具有“集聚各文化产业”的特点,利于土地集约使用和基地景观、交通的统一规划,承载着传达地域文化、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任务。国内业界目前对此类型的建筑综合体研究不够深入,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结合实
基于数学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中自主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深度探索,运用探究式教学,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深刻理解的目的.
2000年以来,随着洪泽湖地区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强,地方经济模式的不断转型,加快了洪泽湖地区渔村的城镇化发展,同时也逐渐改变着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渔村在自更新过程中,为了寻求更快更好的发展,洪泽湖地区渔村的发展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其聚居形态、空间结构、路网组织以及其住宅的现代适应性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乡村更新中最重要的地域性、文化性,也随着渔村自更新而逐渐消失殆尽。本文以洪泽湖地区渔村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养老现状的分析,发现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城市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田园养老模式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但目前田园养老模式的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相关建筑与规划层面的研究较少,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分析,提出相应设计策略,以期促进田园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本文以田
文化创意产业凭借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快速的成长方式以及广泛的产业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成为全球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以及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各地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目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缺少更小尺度范围层次(如区县层面)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基于此
在冲浪运动发展、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体育旅游与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以冲浪旅游为特色冲浪胜地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与追捧。结合国内外对于冲浪胜地的研究以及以有可为导向的冲浪胜地规划研究发现,国内外以游客为导向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缺少决策方法与理论依据,因此对于此课题的研究以发现冲浪胜地游客画像基础理论、构建冲浪胜地游客画像的模型、提出基于游客画像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决策、实地验证为目标,具有理论意义、方法意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出现,党的十八大会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如今已形成广泛共识。位于城市内部或与城市相邻的城市型风景区,因与城市相邻的特殊区位关系,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风景区与城市交界地带生态环境遭破坏问题在我国并不属于个案。为此,本研究以南京老山风景区与江北新区城市建设交界地区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为理论基础,借鉴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