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钙钛矿结构掺杂锰氧化物的研究始于1950年,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其超大磁电阻效应被发现后,此类材料成了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是由于它已有的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作为一种强关联体系,锰氧化物还表现出十分丰富的物理内容,对于理解强电子关联体系中的诸多物理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的意义。在本论文中,我们对双层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的实验制备和相关物性进行研究,探索影响层状结构相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晶格匹配和样品的制备工艺过程等。整个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首先回顾了掺杂钙钛矿锰氧化物磁电阻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此类材料的各种相关性质--晶体结构、电子结构、相图和电磁性质,及相关的物理机制,并对层状锰氧化物的基本性质作了简要介绍。对于锰氧化物的CMR效应,虽然还没有完整统一的理论机制,但一般认为双交换作用和Jahn-Teller极化子是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同时各种相互作用竞争造成的相分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层状锰氧化物无论在应用上还是在基础研究方面都会带来新的内容。
第二章简要介绍了固相法制备样品的流程及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接着介绍了X-ray衍射数据精修的Rietveld方法,具体操作时使用GSAS软件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最后对电、磁性质测量的过程及所使用的仪器做了简单的介绍。
第三章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配比为La1.4Ca1.6Mn2O7和La0.7Ca0.3MnO3样品并对照研究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及相关物性。研究发现,La1.4Ca1.6Mn2O7体系实际上是由La0.66Ca0.34MnO3和CaO所构成的复相结构,电、磁性质的测量结果也验证了这个事实。我们认为这是由于La3+和Ca2+的半径差别过大而导致的晶格失配的结果。
第四章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Ca3Mn2O7样品并研究了它的晶体结构,结果显示它成的是层状的四方结构,结合Y1+xSr2-xMn2O7(x=0,0.2,0.4)系列样品我们探讨了层状钙钛矿结构的稳定性与A位占位阳离子匹配程度之间的关系,即A位占位离子半径不能差别过大,否则层状的结构难以得到稳定地支撑。最后通过LaCa2Mn2O7样品的结晶情况,探索了在层状相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特别是烧结温度及烧结时间对相成分的影响。最后我们还指出在一般在层状相形成的过程中存在一个相平衡过程,该过程是动态的并且是无法完全转化为单一的相成分。
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