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港海域渔业资源和浮游动、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wenjun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黄骅港海域渔业资源和浮游动、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分别于2014年和2018年对该海域进行渔业资源和浮游动、植物年度调查,利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聚类分析、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该海域生物的种类组成、资源密度指数和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点。结果显示:(1)2014年黄骅港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数(49种)略高于2018年(46种),渔业资源优势种表现为小型化和低值化特征。从适温性来看,2014年和2018年鱼类均以暖温性鱼类和暖水性鱼类为主;从栖息水层来看,以大陆架浅水底层和大陆架浅水中上层为主。(2)两次年度调查均发现黄骅港海域渔业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存在季节性差异。ABC曲线表明,2018年比2014年黄骅港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更加稳定。甲壳类和虾虎鱼类等的生物量变化是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由聚类分析可知,2014年和2018年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组成相似度均在40%以上,说明调查年份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渔业资源的季节性变化是造成黄骅港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3)2014年黄骅港海域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门32属82种,其中夏季检出种类最多,为2门25属50种,秋季次之,为2门14属40种,冬季为1门18属34种,春季最低为3门14属24种,均以硅藻为主,甲藻和蓝藻相对较少;浮游植物丰度季节表现为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春较低;四航次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较低,秋季优势种仅为笔尖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春夏冬均为多种浮游植物共存,不同季节优势种演替明显;冗余分析显示,影响冬季浮游植物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溶解氧、温度和磷酸盐,春季则是温度和盐度,夏季转变为溶解氧和盐度,秋季盐度、温度和溶解氧为主要影响因素。(4)2014年黄骅港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类64种,其中春季种类最多,为7类41种;其次是夏季8类35种;秋、冬种数分别是7类23种和4类12种,腔肠动物和浮游幼体占据主导地位。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四季演替现象,秋季优势种仅为夜光虫(Noctiluca miliaris),其他季节均为多种浮游动物共存,且秋季物种多样性最低。聚类分析显示,2014年黄骅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35%相似度水平可划分为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四大类群,群落季节差异显著。冗余分析显示,不同浮游动物对温盐和营养盐的反应不同是造成群落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对黄骅港海域渔业资源和浮游动、植物等开展综合调查,以期为黄骅港海域海洋工程的开发与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也为今后渤海湾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其他文献
碳化硅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碳化硅硬度大、脆性高、具有化学惰性等特点,导致碳化硅加工难度大、加工成本高,阻碍了碳化硅更广泛的应用。化学机械抛光是目前唯一能够实现碳化硅表面全局化抛光的方法,目前对于碳化硅化学机械抛光技术的研究仅存在于实验阶段,缺少对其摩擦去除过程中去除机理和化学反应过程的深层次的研究,本文使用Reax FF反应力场分子动力学模拟
台风(Tropical Cyclone)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台风领域的大数据挖掘技术在学者们不断的研究中逐渐兴起。以聚类为代表的机器学习方法因其简单易用、计算便捷的优势,有效推动了台风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在台风领域的研究中,台风路径是分析台风特征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判断台风影响区域和范围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台风路径聚类在海洋防灾减灾等涉海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
目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GLP-1R)在糖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GLP-1R基因多态性与胰岛素分泌及糖尿病易感性相关,目前我国人群GLP-1R基因多态性分布的研究数据十分有限,本文将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分型及数据分析探讨上海汉族GLP
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严重呼吸道疾病,目前正在全球快速传播并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SARS-CoV-2是一种具有正向单链RNA的包膜病毒,在结构上它具有一个包含S蛋白、E蛋白、M蛋白和N蛋白的双层脂质包膜,其中S蛋白以三聚体的形式形成病毒表面的刺突糖蛋白。SARS-CoV-2主要是通过上呼吸道或面部粘膜表面进入细胞,其表面的S蛋白上S1亚基的受体结合结构域
活鱼分级是在鱼类捕捞、养殖、加工过程中都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传统人工分级的方式需要消耗很多的人力成本,并且分级精度较低;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辊式活鱼分级机在分级过程中容易产生鱼体阻塞分级通道的问题,从而让活鱼分级过程变得漫长乃至完全停止,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麻烦和不便;重量分级技术和图像采集技术因活鱼的个体重叠、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和处理技术复杂、投产成本昂贵等局限性,很难在活鱼分级的领域使用。本文就养殖
背景:关节软骨缺损所致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促进软骨修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既往研究表明,软骨修复是多信号通路网络协同作用的结果,Notch与p38MAPK作为重要的信号通路参与其中。研究发现,单纯抑制Notch信号通路或p38MAPK信号通路可促进软骨细胞分化,但未见两条通路联合调控的报道。目的:探索Notch和p38MAPK信号通路联合调控在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
近三十年中国远洋渔业产业发展迅速,鱿钓渔船规模越来越大,然而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柔鱼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生产成本也不断升高,寻找可靠稳定渔场的难度越来越高,同时远洋渔业企业对柔鱼渔场的预报服务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打破传统的渔情预报方式存在的局限,充分利用当前计算机先进软件算法和条件,准确而快速地进行渔情预报,可以为远洋渔业企业的出海作业生产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降低人力、物力
性别决定和分化是性腺发育的基本前提,是物种世代繁衍的基础。在脊椎动物中,鱼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性别决定方式多样,主要包括遗传或环境因素决定,前者由性别决定基因占主导地位。目前,主要的性别决定基因大多在雄性异配型(XX/XY型)遗传系统的鱼类中被发现。除此之外,在鱼类的性腺发育过程中,性激素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鲟形目是一类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研究显示鲟鱼可能采取雌性异配型(ZZ/ZW型)遗传机制,但目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大西洋热带海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探索不同渔情预报模型在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情预报中应用的效果,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基于2016~2019年中国渔业企业在大西洋(14°20′S~15°20′N;47°38′W~2°30′E)作业的13艘延绳钓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分析了大眼金枪鱼渔场的月间分布变化,结合海表面风速、叶绿素a浓度、涡动能、温跃层深
鱼类耳石上的元素会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记录了鱼类整个生活史的环境履历,耳石的形态结构也会受不同栖息地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群体差异性。目前这两种研究方法在鱼类的群体识别,洄游履历的重建、群体连通性的研究中多有体现。小黄鱼(Larimichthhys polyacti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但目前对于小黄鱼的群体划分存在较多分歧,因此确定小黄鱼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的连通性对小黄鱼的渔业管理非常重要。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