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实验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98655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厌氧发酵生物制氢工艺是利用生物技术分解有机废弃物制备氢气,设备简单、操作容易,既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而且成本低廉,被认为是前景最好的制氢方法。本文以天然河底污泥为厌氧产氢微生物来源,以玉米秸秆为发酵底物制备氢气,考察了底物的预处理和酶解对底物产氢能力的影响,并设计正交实验探讨了发酵产氢的最优条件。针对玉米秸秆结构致密、难于直接被酶水解的特点,首先分别采用盐酸、氢氧化钠等对玉米秸秆进行了预处理。结果表明,采用0.6%盐酸在90℃下浸泡玉米秸秆2h,底物的发酵产氢潜势最高,预处理的效果最好,累积产氢量58.69ml·g-1-CS。几乎比未处理的玉米秸秆产氢量提高120%。在酸处理基础上采用纤维素酶水解,考察了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酶解pH值对玉米秸秆产氢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酸处理后酶解进一步提高了玉米秸秆的产氢潜势。在0.6%盐酸预处理、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72h和酶解pH4.8的条件下,最大累积产氢量104.30ml·g-1-CS,比只经过盐酸处理的玉米秸秆产氢量提高77.7%,是未处理的玉米秸秆产氢量的3倍。本课题组在发酵产氢生态因子的影响方面作了一系列单因素探索实验,影响玉米秸秆生物制氢的因素有很多,结合本实验室具体条件,本文选择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底物浓度和发酵初始pH值为考察对象,以累积产氢量评价产氢效果,设计了4因素3水平(L9(34))的正交实验。实验结论如下:(1)发酵反应过程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底物浓度;(2)经过正交实验优化后,玉米秸秆的产氢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累积产氢量和平均产氢速率分别达到了141.29ml·g-1-CS和12.31ml·g-1-CS·h-1。优化后的产氢实验过程如下:在90℃时,以固液比(g:mL)为1:10的0.6%盐酸浸泡底物2h,再加入与底物质量比为0.01:1的纤维素酶,在溶液pH值4.8、温度50℃下酶解72h;将上述的酶解物在36℃下以底物浓度为10g·L-1,初始pH值为7.0的条件下发酵。
其他文献
贵阳市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会城市,地处山间盆地,多微风、静风的气候条件,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贵阳市的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但是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本研究按功能区选取贵阳市10个代表性点位,以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大气细颗粒物(PM2.5)及其中多环芳烃(PAHs)为研究对象,分春夏秋冬四季采样,深入讨论了PM2.5浓度水平及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大气颗粒物中
静电纺丝技术在合成一维纳米材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具有传统一维纳米材料合成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本论文将发挥静电纺丝技术所具有的简单快捷,大规模合成,能有效调控纤维尺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用源于丰富的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的合成气制乙醇等C2含氧化合物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担载的Rh基催化剂是迄今受到广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