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珐峡蝶Phalantaphalantha(Drury)隶属鳞翅目 Lepidoptera 蛱蝶科 Nymphalidae,其幼虫是珍贵树种红花天料木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为了准确了解珐蛱蝶的发生规律,制定科学的微生物防控策略,本课题系统研究珐蛱蝶的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药剂防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珐蛱蝶的生物学特性和林间幼虫种群消长规律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系统研究了珐蛱蝶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活史、幼虫虫龄判定和温度对母生珐蛱蝶各虫态生长发育的影响等内容。研究表明:珐蛱蝶在海南澄迈县一年发生9代,有世代重叠的现象;每年4-10月为该虫的为害期,5月与10月为该虫危害的高峰期;珐蛱蝶幼虫龄期为5龄,头宽可作为划分珐蛱蝶幼虫龄期的最佳指标,且珐蛱蝶分龄指标与龄期之间的三次线性拟合模型回归系数最大,二次线性拟合模型回归系数次之;珐蛱蝶在19-34℃范围内均可正常发育,珐蛱蝶的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605℃,对应的有效积温分别为566.786日·度。根据海南澄迈县气象资料,利用珐蛱蝶的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可推测珐蛱蝶平均每年发生世代数分别为8.5代。2.微生物农药单剂对珐蛱蝶幼虫的毒力测定采用浸叶法研究微生物农药对珐蛱蝶幼虫的胃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8000 IU/μl苏云金杆菌和3.0%阿维菌素对珐蛱蝶幼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3.0%阿维菌素微乳剂施药后3d、5d、7d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2.21、2.08、2.1 1mg/L,8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施药后3d、5d、7d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441.20、316.189、221.86mg/L。在林间防治试验中,分别将3.0%阿维菌素微乳剂和8000 IU/μ1苏云金杆菌悬浮剂稀释成3个浓度梯度,以化学农药和水作为对照组,设置3次重复。施药前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取样,每小区调查5株红花天料木林虫口基数,药后1、3、5、7 d分别调查残存活虫数。测定结果表明3.00%阿维菌素微乳剂在防治的早期杀虫效果较好,但有效期短;8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的早期防治效果差,但到了后期防治效果剧增,在施药后7d时其各剂量防效值均达到80%以上。3.苏云金杆菌复配剂对珐蛱蝶幼虫的联合毒力测定将8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与3.0%阿维菌素微乳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5%溴氰菊酯乳油进行复配,并测定其复配剂对珐蛱蝶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与阿维菌素复配剂对珐蛱蝶幼虫的胃毒作用最好,其最大共毒系数为149.06,表现为增效作用,最优浓度配比为44:1;苏云金杆菌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剂和苏云金杆菌与溴氰菊酯复配剂最大共毒系数分别为97.56和85.98,表现为相加作用。通过林间防治试验,测定8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与3.0%阿维菌素微乳剂的复配剂对珐蛱蝶幼虫的防治效果。测定结果表明8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与3.0%阿维菌素微乳剂的复配剂在早期时就具有一定的杀虫效果,其防治效果比单独使用8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好,而且也具有较好的持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