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A股市场素有“打新股”的投资习惯。得益于新股上市首日的高涨幅、高换手率,参与发行认购的投资者总能在首日的炒作氛围中获得可观的收益。相反,在首日买入的投资者却往往被长期套牢。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抑制二级市场对新股的炒作,我国深交所早在2006年就推出“新股上市首日临时停牌制度”,以临时停牌措施对新股首日涨跌幅、换手率等交易指标进行限制。2012年3月,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别推出临停制度加强版,对交易指标和停牌时间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此次制度变化使得该制度首次获得市场的高度关注。深交所在文件中,将该制度的政策目标阐述为防范新股上市“首日交易风险”。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对“首日交易风险”进行定义和细化,研究在新股上市首日进行交易的投资者都承担了什么样的交易风险。同时,本文试图研究2012年3月版本的临停制度,对首日交易风险有何种影响、是否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本文将新股“首日交易风险””划分为“量大”风险、“价高”风险和“连锁效应”,分别代表新股上市首日的高换手率、高涨幅以及首日涨幅的滞后影响。然后,本文使用我国A股在2010年初至2012年11月(IPO暂停之前)间上市的786支新股作为样本,验证三种风险的存在性。此外,根据加强版临停制度实施时间,本文将全部样本划分为三组,使用事件研究法探究临停制度对“量大”风险和“价高”风险的影响。最后,本文使用带有GARCH模型修正的自回归模型刻画“连锁效应”,并引入虚拟变量探究临停制度对“连锁效应”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首日交易风险”都存在,而首日临停制度对三种风险都没有起到理想的抑制作用。反而在一些情况下,三种风险在加强版临停制度实施之后都更加严重。本文对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了猜想,并给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