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Z-N催化剂的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合成和茂金属聚乙烯结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ofj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进行了用于合成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新型Z-N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优化和茂金属聚乙烯结构-性能的表征研究。论文在经典Z-N催化剂的基础上,经过探索研究,选用硅氧烷类化合物给电子体和传统的醚、酯类给电子体复配,开发出用于合成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新型Z-N催化剂,其聚合活性可以达到1.55×104gPE/gTi,聚合物分子量可以达到2.9×106。同时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了给电子体1的种类、给电子体2的种类、异丁醇/MgCl2摩尔比、给电子体1/MgCl2/摩尔比、给电子体2/MgCl2/摩尔比、给电子体2在载钛前后的加入配比等六个因素对聚合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明确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影响催化剂催化活性和聚合物性能的主要因素,确定了催化剂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给电子体2在载钛前和载钛后加入的方式不同,最终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和聚合物的分子量影响最大。在以正己烷为溶剂,MgCl2为催化剂载体,以异丁醇对MgCl2进行醇合改性,异丁醇/MgCl2摩尔比为2.25条件下,采取己基三甲氧基硅烷和丁二酸二乙酯复配作为内给电子体,两种给电子体与MgCl2的摩尔比均为0.05;己基三甲氧基硅烷在载钛前和载钛后加入比例6:1,丁二酸二乙酯在载钛前一次加入,此时,所得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和所获得聚合物分子量都较高。论文对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热点的茂金属聚乙烯进行了研究,基于大庆石化对茂金属聚乙烯的成功开发,选取大庆石化的两个牌号产品(HPR18H10AX和HPR18H20DX)和埃克森公司的两个牌号产品(1018CA和1018FA)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了茂金属聚乙烯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采用GPC、13C-NMR、红外光谱、DSC热分级、XRD和TG作为测试手段,分别测定了茂金属聚乙烯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分子序列结构、亚甲基序列长度、片晶厚度、支化度、微晶尺寸和结晶度以及热稳定性等。同时对茂金属聚乙烯的流变性能、拉伸性能和薄膜撕裂强度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茂金属聚乙烯的力学性能与其分子内和分子间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尤其以支化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大。其中,亚甲基序列长度随支化度增大而减小,结晶度随支化度的增大而降低,片晶厚度随支化度增加而减小,且受到支链分布的均匀性的影响。而力学性能中,熔融指数、拉伸强度、屈服强度、断裂强度均随支化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薄膜撕裂强度随支化度增加而降低。通过对茂金属聚乙烯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的分析,HPR18H10AX和HPR18H20DX由于具有较高的支化度和1-己烯插入率,因此结晶度低于1018CA和1018FA;其流变性能较好,易于加工,但熔体弹性较1018CA和1018FA差,吹膜过程易破裂;所获得的塑料制品在拉伸性能方面均优于1018CA和1018FA,但薄膜撕裂强度较1018CA和1018FA差。
其他文献
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班级大"的困境及其历史原因;认为将传统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从问题出发,学会思考、理解认同,实现大班教学条件下全员
<正>"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
期刊
针对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中的混沌系统的Rossler奇异吸引子,采用三种数值方法求解三阶Rossler微分方程组,用Matlab语言设计了GUI界面,编制了Rossler奇异吸引子的计算机仿真程序,
分层教学法的探讨与实践总结,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别大,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具有提高人才培养
高职语文课程是基础性课程,但多数高职院校不重视、课时安排少;着力突出"应用",但未能突破"实用"功能;受传统教学影响,教学内容无特色;创新动力不足,教学模式方法滞后。基于
为探讨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基因多态性对山羊体质量的影响,以波尔山羊为研究对象,采用池DNA为模板,PCR扩增MC4R基因,Sanger测序法筛选其在波尔山羊中的SNPs位点,PCR-RFLP方
阐述了木材化学变色机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化学调色剂的分析研究找到化学变色的关键因素,研究了木材化学调色的配方及生产工艺,并将化学调控色彩技术应用于仿古地板生产
新自由主义不仅影响了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和实践,也挑战了传统的教师学术身份.在此背景下,美国高校中的终身制教师通过不同方式寻求其学术职业身份的合理化:他们选择
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使会计理论研究面临许多新课题。一批中、青年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人员、教学人员和从事实际工作的会计人员,从现实经济生活提出的问题出发,撰写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