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政治大多是政党政治,政党活动对国家政权的影响日益深远,越来越多的政党承担起组织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成为制定和参与公共决策的主体。公共决策,是指在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的过程中,公共组织作出包括决策设立、制定、执行和评估的一系列活动。在西方国家,政党通过选举轮流执政而获得影响公共决策的权力。在中国,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通过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职能参与公共决策。实践证明,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能够较好地吸收和反映公众的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具有独特优势。在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中,民主党派发挥人才密集和联系面广的优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艰巨性、复杂性的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同时,以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对政策决策者行使公权力形成外部监督和制约。在国家宪法的保障下,在中国政党制度的规范下,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公共决策,形成了一套工作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如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资源配置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将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配套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及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等建议。本文主要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选题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论述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保障机制的逻辑构成;第四章以九三学社广西区委为对象,对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情况开展调研,分析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第五章着眼于完善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保障机制,提出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