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视角研究莎剧中的古希腊、罗马神话意象的汉译问题。社会符号学是在社会语境下研究符号系统与社会及人类关系的科学。文字符号总是涉及一定的社会情景,对符号的解释与符号所在的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即,任何文字符号的意义只能借助相关的社会情境才能得到解释。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将翻译视作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信息转换,这就将翻译研究从语言领域转向了社会领域。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着眼于跨文化交际,并揭示出可译性与翻译局限性之间的相对关系,这就要求译者应当尽可能多地了解所译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把注意力投向文化、语境等影响翻译的因素。莎剧中出现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神话意象,这些神话意象是承载着西方民族文化底蕴的文化意象,亦即典型的西方文化符号;是西方社会的特有文化现象,在汉译的过程中大部分会出现文化空缺现象。对它们的翻译实质上就是英汉两种文化符号之间的转换,这其中存在诸多目前难以克服的文化方面的障碍。神话意象的翻译不仅是跨语言,更是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英汉两种文化符号系统之间的信息转换过程。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英汉两种语言,而且必须对中西两种文化有十分透彻的理解;必须把这些神话意象纳入社会语境中,充分认识可译性与翻译局限性之间的相对关系,从而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翻译途径。总之,本文试图探讨、总结出莎剧中古希腊、罗马神话意象的类型及特点;以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三个代表性的汉译本,举出相应的译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莎剧中希腊、罗马神话意象翻译的有效途径,希望有助于今后的莎剧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