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常见的疾患之一,影响了青少年生活、学习和活动。痛经是指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的下腹疼痛、腰酸、下腹堕胀或其它不适,且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症状称为痛经,痛经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月经期在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时发生的下腹疼痛、墬胀及其它不适,亦称为“功能性痛经”。有报导指出几乎半数以上性成熟妇女在不同时期有过痛经。 现代医学表明,原发性痛经的痛感是多源性的,造成痛感的原因可能为子宫肌肉收缩增强、子宫缺血、神经与神经递质的作用、前列腺素的分泌。而引起上述病理变化的原因有机械因素、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神经与神经递质因素等。许多证据表明,子宫合成与释放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增加,是原发性痛经的重要治病因素,经测定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前列腺素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很多研究证实血管加压素为痛经的另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加压素可作用于子宫加压素受体,引起子宫肌肉收缩,尤其是子宫肌层小血管收缩,引起局部缺血和疼痛。痛经患者的血管加压素浓度比正常人高一倍,且对血管加压素的敏感性高于非痛经者。近来研究证实,催产素除了直接作用于子宫肌肉使其收缩外,还能刺激子宫内膜细胞释放PGs,两者协同使子宫收缩。痛经患者体内催产素含量较正常非妊娠妇女高,这点也支持催产素在原发性痛经中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痛经是由情治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导致经期或经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的月经病。经水为血所化,而血又随气运行,若气血充沛,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无阻,自无疼痛之患。若情志不舒,或寒客胞宫,致气滞血瘀,经气涩滞不畅,不通则痛;或气血不足,胞宫失养,不荣则痛,均可发生痛经。痛经根据其病因病肌大致可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肝郁湿热型、气血亏虚型。中医治疗痛经是根据不同的证型配以不同的治则治法,且中国传统医学有多种治疗手段可加以应用,包括内治及外治法,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穴位敷贴拥有1.使用安全,副作用较少。2.可按病位用药使药直达病所。3.适宜于不肯服药的患者和不能服药的病种。4.简单易学,便于推广。5.作用迅速,适用范围广。6.疗效确切,无创无痛等多样特点及优势,对于那些不能接受内服中药,或害怕针灸的病人,提供了另一条无副作用的治疗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