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百花群芳中,芙蓉花并不张扬出众。但其娇艳堪比牡丹,风姿宛如西子,品性不输君子。因此,是古代花卉文化中少有的兼具富贵与隐逸双重涵义的花卉种类。独特的身份和丰富多义的社会内涵,为我们以芙蓉为主题进行图像样式及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了可能。自古以来就有文人墨客对芙蓉进行文字及图像的表达。蜀地与江南是芙蓉的两大产地,这两个地区的画家在对芙蓉的表达中,样式有别、风格有异,具有地域特色。芙蓉的文化涵义与图像样式、内涵随时代、政治、地域等变迁而变化发展。实际上,在文中,芙蓉只是个切入点。我们试图通过对它的分析,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它将我们研究的视线引入芙蓉文章及画作集中出现的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包括了唐、五代与两宋。从花鸟画发展的角度说,五代与北宋是花鸟画图像样式建构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在唐代独立成科后飞速发展,形成影响深远的两种样式与风格:源出唐、孟蜀(西蜀)的黄家父子黄筌、黄居寀在花鸟画及芙蓉画的“黄家样式”与“富贵”风格的形成中,功勋卓著,并使“黄家富贵”的样式与风格流行于宫廷与民间,难以动摇。在历史所建构“黄家样式”中,芙蓉花雍容大气,具有富贵之相。同时,源出江南(南唐)的徐熙,因迥异于黄家的样式与风格,也在北宋文人的理论辩论中,逐渐建构起花鸟画及芙蓉画的“江南样式”,使“徐熙野逸”的风格与范式逐渐深入民心,并渗透入宫廷,可以说后劲十足。在历史所建构的“江南样式”中,芙蓉花低调含蓄,如隐逸君子。这是本文研究的线索之一。但我们终究要研究“绘画环境中的绘画”(牛克诚),而非孤立的样式与风格。“黄家样式”与“江南样式”的历史建构与帝王意志、地域及文化认同、文人画发展关系密切。所以,唐宋时期的两个地域“蜀国”与“江南”、以及因这两个地域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绘画环境”的不同、北宋帝王意志及文人画思潮的发展,是本文研究的另一条线索——一条关乎花鸟画样式与风格形成与演变的“绘画环境”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