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天才发现,它科学地阐释了社会发展规律,同时还实现了对于“人”和“生活”的“理性具体”的理解。根据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人的本质属性主要包括感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和超越性,而人的生活则主要表现为人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美好生活作为一种人的解放,也必然是向人自身回归的生活。本文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证了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的根基、主体和实现路径。美好生活的根基在于劳动解放。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向人的感性对象性本质属性的回归表现为劳动解放。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劳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因而劳动的状况决定了人的生活状况。在异化劳动中,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人被迫接受的异化关系,这种异化关系直接导致了人的生活的恶化。只有不断推动劳动的解放,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才能回归人自身,美好生活才能现实地生成。人民是美好生活的主体。社会历史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民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积极表现,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向人的这一属性的回归表现为人民主体地位的壮大和巩固。在自然关系方面,人民在自己的物质生产劳动中生产、评价、享受着自己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从而大大丰富了物质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实现了自然关系向人自身的回归;在社会关系方面,人民在自己的社会交往劳动中生产、评价、享受着自己的社会关系,变革着生产组织方式和社会的上层建筑,从而实现了人的社会关系向人自身的回归。“自我实现”是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向人的超越性本质属性的回归表现为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现实的人”的主体表征。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克服了以往哲学家对“自我”的抽象认识,实现了对“自我”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理解。从主体的角度看,美好生活正是在“自我实现”循环往复中现实地生成的,因而“自我实现”为人在实践中改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确立了价值目标和实践准则,构成了建设美好生活的基本路径。总之,马克思哲学中的美好生活是以感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和超越性为本质属性的人在其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生活场域中实现劳动之解放属性的回归、人民之主体地位的回归和“自我”之现实化的回归。我们只有重新确立劳动的解放属性,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同时注重培育“自我”和创造“自我实现”的客观条件,才能实现真正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