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各个系统都带来了日益严峻的考验,老年人口在日常活动中的交通出行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满足老年人群的日常活动出行需求,成为老年人群参与日常活动、安享晚年生活的必要条件。老年人由于其自身特殊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性,慢性病患病率高,周期性的就医活动成为老年人口典型的日常生活活动之一,对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周期性就医活动出行过程中,老年人能否克服各类出行阻碍成为他们健康需求满足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老年人就医活动出行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比较各因素影响作用的强度及其影响的路径,本文研究了城市老年人周期性就医活动中“就医动机——出行行为能力制约——就医出行行为”环节的多个变量之间的交互影响机理。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本文在分析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之上,以昆明市主城区常住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37位老年人进行质性访谈,初步掌握城市老年人周期性“就医活动-出行行为”的主要特征;借鉴老年人流行病学研究成果,最终确定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四类慢性疾病(高血压与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疾病)的周期性“就医活动—出行行为”为研究范围。(2)采用活动分析法,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动机理论,对城市老年人到具有专科科室医院开展周期性就医活动的出行行为进行理论分析,确定相关的潜变量及观测变量。针对城市老年人就医出行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引入“就医活动出行行为能力”潜变量,分析各潜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构建假设模型、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预调查数据对问卷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检验修改有效后,开展大规模调查,并利用SPSS20.0软件对有效的500份样本进行正态性和共线性检验。(3)借助AMOS 17.0软件,按样本构成抽取300份样本数据构建参数模型,利用剩余的200份样本数据对参数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同时进行拟合修正,并输出最终参数模型结果。参照验证后的模型结果,分析各敏感特征变量的影响效应;根据最终参数模型结果对老年人就医活动出行行为机理进行分析;针对城市老年人就医活动出行行为能力展开进一步的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老年人周期性就医活动出行以公交方式为主,出行距离主要分布在2km~6km之间,就医出行的出发时刻主要集中于城市通勤出发时间段,出行时耗集中在 11min~60min。2)就医动机、就医活动出行行为能力、就医地特征和就医可达性均对城市老年人口周期性就医活动出行行为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其中就医环境特征变量影响最为显著。3)就医地特征和可达性影响老年人就医地的选择,进而影响其出行方式、距离和出发时刻;就医动机主要影响出行频率;就医活动出行行为能力主要影响出行方式和出行距离。4)年龄导致出行行为能力呈下降趋势,同时疾病导致老年人周期性就医活动出行行为能力出现显著差异,据此推断疾病与出行行为能力间可能存在关联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