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J. M.库切是英国族裔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不仅融入了诸多实验性写作技巧,而且深刻地反映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2003年,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被戴维·洛奇誉为我们这个时代仅有的几位‘伟大’作家之一。《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出版于2003年,是库切澳大利亚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在小说中,库切打破了传统小说封闭性、独白性的话语体系,构建起了人物与自我、人物与人物、作者与人物、以及作者与读者的四重对话关系。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库切不仅使各种相对立的声音都得以体现和放大,而且保持了对话的开放性、未完成性以及不确定性。小说在对话关系中所呈现出的感染力召唤着对话的所有参与者──库切、人物、读者──都能最大程度地反省自我,检验真理。本文以库切的《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为研究对象,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研究依据,揭示小说中作者、人物、读者间的四重对话关系及其所蕴含的艺术特征。本文分五部分对所选论题进行论证。第一部分介绍库切的生平和创作历程,以及国内外对其作品的评价和研究综述,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中心论点。第二部分介绍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以及库切运用对话理论进行的创作实践。第三部分论述《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人物与自我、人物与人物、作者与人物、作者与读者的四重对话关系。第四部分论述《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四重对话关系所蕴含的艺术特征,揭示对话关系在小说中呈现出的开放性、未完成性、不确定性。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在《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库切的四重对话关系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主体对他者主体性所给予的尊重;四重对话关系所蕴含的艺术特征体现了库切对传统历史话语的反叛;库切在四重对话关系中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诸多世界性议题的关注,而且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读者对全球化进行深入反思。毫无疑问,《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所蕴含的四重对话关系不仅体现了库切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又一次创新,也描摹出了“对话乌托邦”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