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与住房条件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基于2013年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px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我国生育政策几度调整,居民生育意愿总体不高,甚至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社会已进入了“低生育陷阱”。本研究选取了“生育意愿”中的一个指标——“意愿生育数量”来探讨家庭经济与住房条件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  通过对2013年CGSS数据进行泊松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和分析,本研究发现:从总体上来看,家庭经济因素对居民的生育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居民的个人年收入和家庭年收入越高,其意愿生育数量就越少。同时,住房条件对居民的生育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当居民的现套内住房面积越大,其意愿生育数量就越多。但这种影响在一定区间内是存在波动的:居民个人年收入在17190元以下的,其生育意愿要显著高于个人年收入在17190-50000元之间的居民;家庭年收入在57481以下的,其生育意愿要显著高于家庭年收入在57480-100000元之间的居民;现套内住房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上的,其生育意愿要显著高于住房面积在42-80平方米之间的居民。  家庭经济与住房条件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尽管总体上来看,个人年收入、家庭年收入和现套内住房面积对居民的生育意愿存在显著影响,但经分析发现,这三个变量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对男性的生育意愿虽然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但统计结果并不显著。  鉴于我国当前社会有陷入“低生育陷阱”的风险,本文通过探讨家庭经济与住房条件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发现了经济收入与住房面积大小对于影响居民生育意愿乃至生育决策的重要性,呼吁国家颁布相关的家庭政策,以保障和鼓励居民的生育。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将文化自信放在了促进民族发展的重要位置上,高校教师因其肩负着文化传递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责任,成为增强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的焦点。安徽省作为文化强省,在促
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本文试从社会互构论的视野出发,运用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的方法,揭示农民工市民化的内在机制,具体展现这种机制在市民化不
农村代课教师作为中国教育特殊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就业是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必然选择,也是许多来自较低阶层家庭的大学生改变家庭命运、避免贫困或是职业的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获得就业机会、提升就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