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普遍的、持续的会计诚信缺失现象,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准会计人员是未来会计界的主力军,他们的诚信水平直接影响到以后整个会计界的诚信水平,对他们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研究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本文首先从国内外对会计诚信的研究文献入手,寻求一种新的方法对准会计人员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问题进行研究,并依据国外的道德推理理论以及“成本-效益”理论,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经济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准会计人员对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认识的状况以及对待会计造假的态度和造假的最低期望收益,同时,探讨准会计人员的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等不同因素对道德水准的影响。
文中通过对125位准会计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目前大部分准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认识不够,接近一半的准会计人员认为造假行为很正常,自律能力相对较低;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层次较低,59.2%的准会计人员的道德层次处于“前常规道德”而关注自我利益;28%的准会计人员的道德层次处于“常规道德”而关注关系;12.8%的准会计人员的道德层次处于“后常规道德”而关注个人原则。而且研究发现准会计人员的道德层次与其性别、是否党员、出生地、大学期间是否获得过校级以上奖励等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看出我国目前会计造假现象普遍、会计诚信危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已影响到大学校园里的准会计人员。若使会计诚信得以迅速回归,必须加强对准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全民的诚信意识,贯彻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并重,营造和谐的会计人文环境。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的现状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以期对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同时也期望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