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桥接固定及组合固定的现代骨科内固定理念,根据国人四肢长骨的解剖学特点,通过观察术中出血、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等指标,探讨桥接式组合内固定系统在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为骨折内固定新理念提供临床依据,为长骨骨折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病例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从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股骨干骨折符合纳入标准的手术治疗应用切开复位桥接式组合内固定系统固定术,且均获完整随访的20例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51.59岁;左侧8例,右侧12例;骨折在股骨干上段7例,中段8例,下段5例。有3例为多发骨折。均为新鲜骨折,而且不合并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手术时间为受伤以后2h-7d。根据股骨干骨折AO分型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简单骨折组(9例)、楔形骨折组(6例)、复杂骨折组(5例)。术前评估临床诊断及影像学,确定手术的时机;术中注意仔细保护软组织及血管神经,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指导患者早期进行系统的功能康复锻炼并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分别于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门诊复查,拍摄X-ray片观察了解骨折内固定物情况、愈合情况,同时检查患肢功能活动恢复情况并进行对比。应用Johner-Wruh评分标准对各组患者进行功能评价,对比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率,观察疗效。结果:按照Johner-Wruh评价标准20例患者,优12例,良7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治疗股骨干骨折均疗效显著,简单骨折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率、术前术后并发症发生均低于其他组,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简单骨折组与复杂骨折组相比较有差异(P>0.05),其它两两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Johner-Wruh功能评价:简单组优良率100.0%,楔形骨折组100.0%,复杂骨折组80.0%,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桥接式组合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股骨干骨折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特点与优势在手术骨折断端血运保护、手术可操作性、骨折复位稳定性、骨折愈合等临床治疗中获得了突破性的良好体现;术前积极做好准备完善检查及术前准备工作、术中注意仔细操作、术后进行积极系统的功能锻练对患肢功能的恢复亦尤为重要。此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的研究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