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伴随中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城镇化的研究日益重要。本文以济南市1990-2013年的城镇化发展为例,以引导济南市城镇化健康发展为目标,运用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人口迁移等理论,以城镇化“时间演变过程—空间演变特征—存在问题—优化对策”为研究思路,采用熵值法、均方差赋权法以及线性加权和法的原理,对济南市的城镇化演变状况进行时空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时间与空间相结合,总结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提出济南市城镇化发展的优化对策。在济南市城镇化时间演变过程中,通过建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了济南市1990-2013年的城镇化水平,并从人口、经济、土地及社会四个方面分析其时间演变过程。研究表明:(1)1990-2013年济南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始终呈上升趋势。(2)根据城镇化率上升速度的不同,将济南市24年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缓慢上升阶段(1990-1999年),快速上升阶段(1999-2007年)和波动阶段(2007-2013年)。(3)经济要素对城镇化发展贡献率最高而人口和社会要素对城镇化发展贡献率偏低;人口城镇化子系统中,“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得分较高,对人口城镇化的作用较明显;经济城镇化子系统中,“非农产业所占比重”得分最高,对经济城镇化子系统的贡献率最高;土地城镇化子系统中,“建成区面积”的综合得分最高,在1990-2002年建成区面积增速较缓,2003-2013年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社会城镇化子系统中,“人均用电量”的得分最高,对社会城镇化率贡献率较高。在以济南市6区1市3县为样本的城镇化空间演变研究中,选取了1990、1998、2006和2013年4个年份的截面数据,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均方差赋权法以及线性加权和法的原理,对济南市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城镇化综合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济南市的中部,距离中心城区的距离越近,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而远离中心城区的商河县和平阴县,城镇化综合水平相对较低。(2)济南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方面。各个区域的经济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章丘市、历城区和历下区的经济城镇化得分较高,且与得分较低的平阴县和商河县差距较大;社会城镇化方面,历下区和章丘市得分较高;人口城镇化方面,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和天桥区的得分都处在前列。以此为依据,对济南市10个县(市)区进行梯度划分。各区域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水平各异,第一梯队的城镇化水平要远远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为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文章试对济南市城镇化发展提出优化对策,主要从“在时间上促进城镇化朝着健康稳健的方向发展”和“空间上缩小区域差异”两个角度着手,认识到差距存在的必然性,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介于文章对城镇化演变的过程分析不够透彻,所采用指标体系和方法尚不成熟,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推敲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