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五保对象是农村中最困难、最弱势的群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重视和五保对象的关注,是扶贫攻坚、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但现实中,一方面是国家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大力投入,另一方面是福利院床位闲置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哪些因素影响福利院的入住率是当前开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立足于湖北省三个县市六个乡镇的实地调研,通过与调查对象的访谈,从五保对象和福利院的微观层面全面分析了当前农村福利院入住率的影响因素。最终得出结论:第一,影响五保对象入住福利院的因素主要有生存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存因素是五保对象是否入住福利院的首要因素,主要包括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和住房情况;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五保对象获得的个人收入;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五保对象对亲属和生活社区的依赖程度、对自由生活方式的向往程度以及对福利院生活服务质量的认可程度。第二,影响福利院接收供养人数的因素有福利院可承接的供养人数、福利院接收五保对象的意愿。其中福利院可承接的供养人数主要包括福利院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及福利院的设施状况;福利院接收五保对象的意愿主要包括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政策的执行及监管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理论基础及相关的文献研究、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章,详述了湖北省农村五保供养的历史演变及现状。第三章,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五保对象的基本特征、物质生活状况及各地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及床位利用率情况。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基于理性选择理论,从五保对象和福利院的理性层面分析福利院入住率的影响因素。第五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利院的理想入住率及其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