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处在社会飞速发展过渡期,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不满足于现状,道德诚信出现缺失。一些人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利用仲裁制度优势,获取不正当利益。司法实践中频繁发生当事人利用虚假仲裁损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准确界定、识别虚假仲裁行为,并对其进行防范与规制,已成为司法实践中待以解决的问题。虚假仲裁是指仲裁当事人或与参与其中对案件有一定影响人的通谋,虚构事实,伪造案件证据材料,获取的仲裁文书,并因此获取违法利益的行为。实践中虚假仲裁当事人之间通常存在特殊关系,加之对案件事实基本无争议,提交的证据简单均认可、结案方式快等特点,所以难以被发觉。虚假仲裁侵害案外人的利益,影响正常的仲裁程序进行,对仲裁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仲裁制度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以预防和规制。但当前我国对虚假仲裁的法律规制尚不完善,无法实现全面保护仲裁案外人合法权益的目的。文中主要围绕虚假仲裁的法律问题防范与规制进行探讨,分析其在防范虚假仲裁方面的问题出现在现行立法欠缺鉴别虚假仲裁的可操作性和现行立法缺乏对虚假仲裁案件行为人应承担法律责任的有关规定;目前对于虚假仲裁的对抗方式主要有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申请不予执行、提起侵权之诉和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等,但是这些途径也仍然存在不足。最后提出应对虚假仲裁对策和建议。那就是应进一步明确仲裁机构对虚假仲裁的防范与治理职责,加强仲裁机构自身监管,还应确立虚假仲裁民事责任追究机制,在刑法中增设虚假仲裁罪,强化检察监督,使现有法律制度的缺陷得以弥补,为虚假仲裁案外人能够有效的行使救济权,杜绝虚假仲裁的现象发生。文中运用类型化方法揭示了实践中虚假仲裁的频发案件类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结合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对虚假仲裁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又直观的分析;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法国、德国、日本及希腊、瑞士等国家法律规制的考察,结合我国对虚假仲裁法律规制的实践现状,从适合国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虚假仲裁法律规制措施;在文章体系上,本文从虚假仲裁的界定入手,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归纳总结,对其概念下定义。然后本文结合案例对虚假仲裁产生的原因进行逐一分析,认为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现行仲裁制度立法规定不完善,侵权惩罚措施和刑事责任认定不明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虚假仲裁现象的发生。本文通过研究虚假仲裁法律问题,得出虚假仲裁必须进行规制和可以有效规制的结论。全文包括引言、四章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着重介绍了虚假仲裁的研究背景、现实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意义等内容。第二章虚假仲裁的概念,频发类型,以及特征。第三章虚假仲裁的法律问题及成因和规制的必要性。第四章域外立法借鉴。第五章提出了防范与规制的完善建议。结语部分则对全文进行了概括与总结。文章通过分析虚假仲裁法律问题来认清其本质,提出了防范和规制的措施,对规制虚假仲裁行为和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