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白内障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指标的检测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e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动物实验,通过X射线照射S-D大鼠双眼建立放射性白内障动物模型,观察X射线剂量与白内障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检测受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的大鼠晶状体中可溶性αB-晶体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αB-晶体蛋白与放射性白内障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照射前选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照射组大鼠24只,平均分成3组每组8只,一次性分别照射X射线(双眼同时照射)5、15、25 Gy.实验对照组24只,分成3组每组8只,分别作为5、15、25 Gy的对照组行假照射(照射光线中不含X射线,其它条件分别与对应各照射组相同)。每只大鼠随机取一只眼睛(本实验取右眼)为研究对象。所有大鼠分别于照射后1、3、5、7、15、30、45、60、90 d,腹腔注射3.6%水合氯醛麻醉后,用双星明滴眼液充分散瞳,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并记录晶状体混浊情况;于照射后3个月将大鼠处死,取晶状体作匀浆,取其上清液(可溶性晶体总蛋白)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可溶性αB-晶体蛋白的含量。结果:观察3个月,正常对照组、各实验对照组和5 Gy照射组大鼠的晶状体均未出现混浊。15 Gy照射组于照射后45 d晶状体后囊和后皮质开始出现细小、散在白点状混浊,继而融合成不均匀较密集点状、片状混浊,进一步发展后皮质出现较均匀致密混浊,前皮质、前囊和核部轻度混浊。到3个月时62.5%的晶状体达Ⅱ期混浊,37.5%达Ⅲ期混浊。25 Gy照射组亦出现类似变化,但是晶体发生混浊的时间更早、速度更快、混浊更明显。于照射后30 d后囊即开始出现点状混浊,此后病变迅速发展,到45 d时即有37.5%的晶体全部混浊。到3个月的时候除1例为后囊下明显混浊外,其余7例晶状体均完全混浊;15、25 Gy照射组可溶性晶体总蛋白浓度低于其它各组(P<0.05);实验对照组之间可溶性αB-晶体蛋白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照射组可溶性αB-晶体蛋白含量分别较其实验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个实验照射组可溶性αB-晶体蛋白含量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X射线在短期内即可引起晶状体混浊;放射性白内障的形成速度和程度与射线剂量成正相关,在放射性白内障中晶状体内可溶性αB-晶体蛋白表达减少,在放射性白内障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