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拟设计一套以家庭为中心的青少年抑郁症非药物干预方法,探讨该方法对门诊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家庭亲子关系、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11月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心身障碍科和精神科门诊就诊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06例。通过随机分组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为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教育干预方法,干预主要形式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平均时长30~60min,每2周一次,共8周。采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子女版(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diagnostic test,PCRT)、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of Depression,HAMD-17)和青少年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QLSCA)分别于干预前后进行疗效评价。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实际样本量为97例,研究组50例,对照组47例。其中9例脱落,研究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6例。(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独生、家庭组成、家属文化程度、现病史、既往史和精神疾病家族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家庭亲子关系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PCRT总分与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数据结果显示: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PCRT总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严格型、期待型、干涉型、不安型和矛盾型方面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溺爱型、盲从型和不一致型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经过8周干预后PCRT总分与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经过8周治疗后PCRT总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维度得分中期待型、干涉型、不安型、盲从型和不一致型方面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严格型、溺爱型和矛盾型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抑郁状态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HAMD-17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数据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HAMD-17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基线和第8周时HAMD-17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抑郁症状均有所减轻,研究组HAMD-17得分为9.02±4.10,对照组为16.45±4.85,研究组患者抑郁症状减轻程度相比对照组患者更明显。(4)青少年生活质量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QLSCA总分与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数据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经过8周治疗后QLSCA总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子分中社会心理功能、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满意度方面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理心理健康方面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经过8周干预治疗后QLSCA总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各因子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经过8周治疗后QLSCA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社会心理功能和生活质量满意度方面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理心理健康和生活环境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研究结论:(1)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教育干预方法可有效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亲子关系、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常规护理方法可部分改善其抑郁症状和家庭亲子关系。(2)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教育干预方法改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方法。(3)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教育干预方案可作为一套方便易操作的非药物干预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