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观的角度比较《大卫·科波菲儿》两个中译本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net0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就从“文化转向”的提出和分析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对译者 的影响着手,对张谷若和董秋斯在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翻译的《大卫.科波菲尔》 进行对比,探索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的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诗学观的影 响中,到底是哪种意识形态或诗学观占了上风,以及它们的影响在译文中的体 现。通过对比旨在提出:对于一篇翻译作品的评价如果只是基于源文本和目的 文本之间单纯的语言文字上的对比,实际上是不全面的。翻译评价还应该充分 考虑到诸如意识形态和诗学观这样的历史、文化因素对译者的影响。
其他文献
《我弥留之际》在美国一直被认为是威廉·福克纳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展现了穷苦白人本德伦一家在其朝圣般的旅程中的心理状态,并表明人类的存在及其生活
马丁(J.R.Martin)的评价系统是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发展而来的人际功能系统,它基于英语语篇,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引入了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级差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国情、着眼长远利益提出的伟大构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对外形象的代表,带领中国经济走向国
  本文将陈凯歌的获奖电影作品《霸王别姬》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以目的论(Skopostheorie)为理论基础探讨电影字幕翻译的相关问题及策略,详细阐述了译者以译本功能及目的作为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