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特征包括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PD伴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对PD的早期诊断及PD伴抑郁障碍的诊断丰要依靠临床表现,缺乏客观诊断依据,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能客观诊断PD及PD伴抑郁障碍的检测方法。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H-MRS)无创地进行活体定位腩组织的代谢、生化研究及定量分析,为PD及PD伴抑郁障碍的病理生理研究及诊断开辟了新的领域。
PD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炎症机制是近年研究热点之一。我们在1H-MRS的研究中,发现PD常见病理部位,存在神经元丢失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像学改变,提示炎症在PD的发病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3,MMP-3)是两种重要的炎症因子,近年来在神经变性病有初步研究,可能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活化有关。
木研究旨在探讨1H-MRS在PD早期诊断、PD伴抑郁障碍诊断及PD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MIF和MMP-3在PD外周血中的表达,初步研究PD的炎症机制。
本文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在早期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病伴抑郁障碍诊断中的应用;2.帕金森病炎症机制初步研究——MIF和MMP-3在帕金森病外周血中的表达。
第一部分: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在早期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病伴抑郁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H-MRS在PD早期诊断及PD伴抑郁障碍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62例早期PD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PD组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最表、简易智能量表、汉密顿抑郁、焦虑量表评分。根据抑郁诊断标准将PD组分为PD伴抑郁障碍组和PD不伴抑郁障碍组。按HAMD评分将PD伴抑郁障碍组分为轻度组、中重度组。
对PD组及正常对照组的丘脑、纹状体、黑质进行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扫描,比较两组丘脑、纹状体、黑质NAA/Cr、Cho/Cr比值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PD伴抑郁障碍组、PD不伴抑郁障碍组、正常对照组丘脑、纹状体、黑质NAA/Cr、Cho/Ci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PD伴抑郁障碍的临床影响因素。
结果:
1.PD组与正常对照组1H-MRS比较①PD组症状对侧黑质、纹状体、丘脑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A/Cr比值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Cr比值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D组症状同侧黑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A/Cr比值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PD伴抑郁障碍组、PD不伴抑郁障碍组、正常对照组1H-MRS比较①PD伴抑郁障碍组、PD不伴抑郁障碍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纹状体、丘脑、黑质NAA/Cr比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Cr比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D伴抑郁障碍组与PD不伴抑郁障碍组相比,纹状体、丘脑NAA/Cr比值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D伴抑郁障碍轻度组、中重度组与PD不伴抑郁障碍组相比,纹状体、丘脑NAA/Cr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与轻度组相比,纹状体、丘脑NAA/Cr比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经逐步多元回归及偏相关分析显示:PD伴抑郁障碍危险因素有病程和UPDRS Ⅲ(运动能力),二者与抑郁有较强的正相关,即病程越长,运动障碍越重,抑郁越明显;与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MMSE、ADL、LIPDRS Ⅰ、UPDRS Ⅱ评分无明显相关。
结论:
1.1H-MRS早期检测到PD患者纹状体、丘脑、黑质有神经元细胞的脱失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为PD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功能影像学依据,为活体检测PD病理变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提供功能影像学方法。
2.1H-MRS检测到PD患者症状同侧黑质已存在神经元脱失或功能缺损,提示1H-MRS可在症状前检测到PD病理改变,为PD症状前诊断及早期诊断提供功能影像学指标。
3.1H-MRS技术检测到PD伴抑郁障碍患者纹状体、丘脑神经元脱失更明显,揭示PD伴抑郁障碍的病理基础及病理生理学机制,为PD伴抑郁障碍的评测提供客观的功能影像学指标。
4.PD伴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可能有:病程和运动障碍,病程越长,运动障碍越重,抑郁越明显。
5.1H-MRS早期检测到PD患者纹状体、黑质、丘脑有神经元脱失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为PD发病的炎症机制提供功能影像学依据。
第二部分:帕金森病炎症机制初步研究——MIF和MMP-3在帕金森病外周血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MIF和MMP-3在PD外周血中的表达,初步阐述炎症机制在PD发病中的作用;为PD抗炎治疗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对62例早期PD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技术检测PD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MIF、MMP-3蛋白水平;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D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1F mRNA、MMP-3 mRNA基因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用逐步多元回归和偏相关分析外周血MIF、MMP-3浓度表达的临床影响因素。用Spearman单因素分析外周血MIF、MMP-3浓度与1H-MRS资料的相关性。
结果:
PD组外周血MIF、MMP-3蛋白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外剧血单个核细胞MIF mRNA、MMP-3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逐步多元回归及偏相关分析显示:MIF/MMP-3蛋白浓度与UPDRSⅢ评分(运动能力)、C反应蛋白、MIF mRNA/MMP-3 mRNA表达水平相关;MIF、MMP-3蛋白浓度与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ADL评分、UPDRS Ⅰ、UPDRS Ⅱ、血沉、空腹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叶酸、维生素B12无明显相关。
经speaman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浆MIF、MMP-3浓度与黑质NAA/Cr比值成负相关,与黑质Cho/Cr比值成正相关。
结论:
1.PD患者外周血MIF、MMP-3蛋白和MIF、MMP-3 mRNA表达水平升高,提示MIF、MMP-3参与PD的发病过程,炎症反应可能是与PD的发病机制之一。
2.MIF/MMP-3蛋白浓度受运动障碍、C反应蛋白、MIF mRN/MMP-3 mRNA表达水平影响,与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血沉等无明显相关。
3.血浆MIF、MMP-3浓度与黑质神经元丢失成负相关,与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成正相关;揭示与MIF、MMP-3相关的PD炎症反应主要病理部位可能位于黑质区域。
4.本研究从功能影像学角度及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炎症机制参与PD的发病过程,提示以MIF、MMP-3为方向的抗炎治疗可能为开发PD治疗研究提供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