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Koch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落叶果树上发生为害的重要害螨,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全国发生面积约27万hm2,严重影响果品产量和质量。目前,阿维菌素以其药效好,易分解,无残留等优点,已成为果树上防治二斑叶螨的主要药剂。但该螨对化学农药易产生抗药性。因此,为明确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药性产生的速度及其抗性遗传方式,开展了本项研究,以便指导生产上合理轮换用药及新农药的研制开发。
本论文于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根据害虫抗药性形成的自然选择学说和基因突变学说,首先采用FAO推荐的玻片浸渍法测定阿维菌素对二斑叶螨敏感种群的毒力回归方程,再以毒力回归方程为基础,以杀死种群60%的剂量逐代汰选,以后每5代再用上述方法测定新的毒力回归方程,再以新的回归方程为依据,继续以杀死种群60%的剂量逐代汰选。第5、10、15、20代的汰选剂量分别为0.036μl/L,0.045μl/L,0.06μl/L,0.09μl/L。经过20代汰选结果显示: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的形成符合从敏感纯合子到杂合子再到抗性纯合子的过程。并且,抗性发展趋势较快,汰选至20代时,抗性指数升为8.09,已形成比较明显的抗性品系。
2.根据遗传学理论,以敏感种群(S)和抗性种群(R)为亲本,设立不同的杂交组合:①正交:R♀×S♂,反交:S♀×R♂,获得杂交第一代F1;②正交F1自交获得F2;③正交F1处女雌成螨与S♂回交获得后代BC,分别测定各杂交后代的LC-P线。通过LC-P线分析抗性遗传方式。结果表明,①正交、反交的D值分别为-0.47(-0.47±0.071)和-0.44(-0.44±0.063),都为-1<D<0,所以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是不完全隐性遗传;②正交F2代的LC-P线在死亡率25%和75%处各有一个平坡(x2=13.74<x20.05,df=11);③回交BC代的LC-P线在死亡率50%处有一个平坡(x2=16.34<x20.05,df=9),因此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是由单基因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