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磺酸对B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aoy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牛磺酸(Taurine)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含硫氨基酸。因为牛磺酸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与其他合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完全不同,其没有羧基和侧链,也没有遗传密码子与之匹配,所以它不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虽然牛磺酸在体内可以被合成,但是体内大部分需要的牛磺酸还是需要膳食的供给。牛磺酸在哺乳动物的组织,细胞和血浆中含量非常丰富,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视网膜的发育、钙调节、膜稳定、生殖和免疫等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牛磺酸在免疫细胞中,其含量很高,在粒性白细胞(leukocytes)中,牛磺酸是唯一丰富的氨基酸(20-50 m M)。虽然有很多研究已经发现牛磺酸对于提高哺乳动物的免疫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分子机制尚未阐明。目的:阐明牛磺酸对B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及其分子机理方法:实验设对照组(Control group)、地塞米松诱导的免疫低下小鼠模型组(the Dex-induced immunosuppressive model group,M),模型组+灌胃牛磺酸组(the taurine intervention group,M+TAU)。为了建立地塞米松诱导的免疫低下小鼠模型,连续一周腹腔注射地塞米松(Dex)7日,每日一次;在第7次注射地塞米松后次日开始每日灌胃牛磺酸,共灌胃18天。其中在第21天,与第28天各组分别用鸡卵清白蛋白(OVA)作为外来抗原免疫小鼠,第35天处死小鼠,利用细胞流式术(Flow Cytometry)测定小鼠脾脏指数和细胞数的变化以及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检测小鼠体内血浆Ig G含量的变化。在体外我们利用成熟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Receptor,BCR)转基因细胞模型(3-83 B细胞)作为实验对象,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述牛磺酸对淋巴细胞活化及增殖的影响。首先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BCR下游通路中蛋白磷酸化的情况。利用MTT法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来研究牛磺酸对3-83 B细胞的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蛋白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实验,分子荧光光谱法检测分子互作。最后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牛磺酸及BCR分子间的结合位点。结果:利用抗原OVA抗原刺激小鼠后,我们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地塞米松诱导的免疫低下模型组小鼠不论脾脏指数,脾脏细胞数,体内抗体Ig G的含量都明显下降,而在给予牛磺酸灌胃后所有指标接有明显恢复。还有,流式细胞术实验表明牛磺酸明显提高CD19阳性B淋巴细胞数量。体外细胞实验发现,牛磺酸激活3-83 B细胞BCR下游的细胞信号通路,并且明显促进细胞的增殖。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实验发现牛磺酸分子与BCR之间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分子对接实验进一步证明牛磺酸分子能与Ig M的F(ab’)2上CDRs(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s)骨架(framework regions)位点结合。结论:牛磺酸分子可以与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CDRs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s)位点结合,从而激活BCR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并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应答能力。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3D-STI评价原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左心室构型和收缩功能变化目的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检测慢性重度原发性二尖瓣反流(PMR)患者左心室构型及收缩功能,探讨二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重度PMR患者62例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例。采用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测量收缩末期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采用3
研究目的:分析与探讨肺腺癌和鳞癌中DNA拓扑异构酶Ⅱa(DNA TopⅡa)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为评估肺癌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利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系统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23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及门诊随访,随访终止日期为2018年6月。423例患者均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性别、年龄、
背景:前列腺癌(PCa)是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癌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增加,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趋势,仍然是男性第二大常见死亡原因。PCa是一个临床异质性和多特点的癌症。在过去10年中,已对多种新型疗法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被诊断为晚期,早期诊断前列腺癌是改善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的关键。由于表观遗传沉默,GIPC2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下调,而GIPC2在雌激素诱导的乳腺肿瘤中上调。
背景:黑色素瘤是一种由黑色素细胞发展而来的恶性肿瘤。是导致大多数皮肤癌相关死亡的原因。转移性黑色素瘤是最高度变异、异质性和致死性的癌症类型之一。由于对黑色素瘤发病机制的了解有限,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方案都局限于常规化疗药物,反应率低,总体疗效差。近几年,通过引入靶向疗法及检查点抑制剂免疫疗法,使得黑色素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率显著提高。尽管在晚期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治
目的探讨裙带菜来源的岩藻多糖(Fucoidan,FUC)及常用益生元——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GOS)预防高脂饮食诱导的SD大鼠血脂异常及调节其肠道菌群作用与机制,为阐明微生态调节剂中的益生元在调节血脂异常中的作用提供新思路及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与饮食将24只同源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正常组(NFD)、血脂异常模型组(HFD)、岩藻多糖干预
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指出在全球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居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第五位,死亡率在癌症相关死亡中位列第三。在我国胃癌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恶性肿瘤,目前以化疗为主的个体化治疗仍然是复发性及不可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疗效有限,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0-15个
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是普通学校为有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支持和帮助的特定场所,在特殊教育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校在办好特教达标班的基础上,于2011年由海虞镇残联投资5万元率先建起了资源教室。随着融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校加快资源中心建设步伐,进一步美化环境,添置感统器材、运动器械、图书玩具等设施设备,于2018年暑假建成了常熟市首个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让我校的特殊儿童享受到了更有效的特殊教育,
期刊
目的:探讨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G蛋白偶联受体1(Gpbar1)在梗阻性黄疸(OJ)大鼠肾脏中的表达变化,研究中药方剂清热利胆汤(QRLDT)和茵陈蒿汤(YCHT)的干预作用及对OJ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分组:将4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在220g至260g之间,随机分为以下六组,对照组(CON);胆总管结扎组(BDL);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组(SAM);清热利胆汤组(QRL
为了获得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对钛合金/复合材料胶接强度的影响机理,提高钛合金与复合材料胶接强度,采用SEM、LSCM、FT-IR、静态接触角、XPS等技术手段,对不同处理方式下的钛合金表面物化特性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酸洗可以除去钛合金表面疏松的氧化层,提高钛合金表面粗糙度,提升钛合金/复合材料胶接强度;H3PO4阳极化和Na3PO4阳极化同样可以提高钛合金表面粗糙度,并且能够在钛合金表面形成坚固的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