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存在形态与和谐社会构建

来源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ov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实践活动主体的范围和层次,可以将人的存在划分为个体存在、群体存在与类存在三种形态。与人的存在形态相适应,和谐社会也可以划分为个体和谐、群体和谐与类和谐三个层次。和谐社会是个体和谐、群体和谐与类和谐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又是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而,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素。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从人的存在形态角度分析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的存在形态角度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探讨,分析了作为和谐之主体人的存在形态,阐述了与人的存在形态相适应的三种和谐形式即个体和谐、群体和谐与类和谐及三者的统一,最后提出了人的存在视域下和谐社会的构建思路。除导论外,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作为和谐之主体人的存在形态。人的存在分为人的个体存在、群体存在与类存在三种形态。人的个体存在包括自然存在、主体性存在与社会存在三个方面。群体是介于个体与类之间的中间层次,个体存在于群体之中,依赖于群体存在,而群体则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类是人区别于动物特有的存在形式,类是在实践基础上发生社会关系的人的具体统一性,同时,类是人完成了的本质统一的存在状态。第二部分,与人的存在形态相适应的三种和谐形式。个体和谐是群体和谐与类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人的个体和谐就是人的自我和谐,体现为人的生理与心理、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以及个人人格的和谐统一。群体和谐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间的和谐,其实质是要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应特别注重实现我国内部不同群体间的和谐。相对于个体和谐与群体和谐而言,类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谐。个体和谐、群体和谐与类和谐三者相互联系,高度统一。第三部分,人的存在形态视域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的存在形态为视域分析和谐社会构建,关键是应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个体、群体与类和谐的统一。追求个体、群体与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而科学发展则是实现三种和谐的现实基础。同时,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因而应重视人的塑造。最后,应在科学发展中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共生。
其他文献
本文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的6个比较完整的头骨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量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居民归属蒙古人种,它在表现出近于东亚蒙古类群
氢气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希望替代化石能源的一种新型能源燃料,被誉为清洁、无公害的可再生能源。然而,氢能源商业化的应用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安全、有效、经济的
结晶技术具有效率高、能耗低、操作条件温和、产品纯度高等优势,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结晶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材料、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日常科研工作中,结晶技术的
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多从植物造景,景观规划,美学、禅宗思想等方面进行研究,较少从寺庙景名的命名角度进行探析。且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景名的研究多集
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处于消费需求不足的境地,要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重点在于农村地区。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保险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不利于现代化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土地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而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一种,其必然有穷尽之日,这就要求我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