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稀土-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热效应

来源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wing5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们发现含稀土Gd3+离子的稀土、稀土-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或多维框架结构由于具有相对较小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长程磁有序作用使它们都具有非常大的磁热效应(MCE)。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论文分别选用希夫碱H3L以及分子量较小的简单阴离子HCOO-,OAc-,C2O42-作为配体合成稀土、稀土-过渡金属配合物,并系统研究了这些化合物的磁热效应。具体内容如下:  1.基于希夫碱配体的稀土-过渡金属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热效应。利用希夫碱配体H3L成功合成了四个稀土离子不同但结构相同的8核Ni-Ln簇合物[Ln2Ni6(HL)4(L)2(OAc)4(MeOH)4]·6H2O(Ln=Y, Gd, Tb, Dy)(1-4)。含Gd3+离子化合物2表现出一定的磁热效应-△Sm=17.06 J kg-1 K-1(T=5K,H=7T),但由于希夫碱H3L配体较大的分子量导致了其磁热效应的偏低。  2.基于简单阴离子配体的多维稀土-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热效应。利用简单阴离子配体OAc-成功合成了五个结构相同的一维3d-4f配位聚合物[LnM0.5(OAc)4(H2O)2]n·3nH2O(Ln=Gd,Tb,Dy,Y;M=Co,Mn)(5-9),其中含Gd3+离子化合物5、6表现出较大的磁热效应,-△Sm=35.18 Jkg-1K-1,38.70 J kg-1 K-1(T=2.5 K,△H=7 T)。并探讨了金属离子、配体等对化合物磁热效应的影响。  3.基于简单阴离子配体的多维稀土无机金属框架的合成、结构及磁热效应。利用简单阴离子配体HCOO-,C2O42-成功合成了三个具有高磁热效应的多维含Gd3+离子金属框架结构(H3O)2n[Gd2(C2O4)4(H2O)2]n(10);[Gd2(C2O4)3(H2O)6]n·2.5nH2O(11);(MeNH3)2n[Gd2(HCOO)4(C2O4)2]n(12),最大磁熵变值-△Sm=33.00 J kg-1 K-1,42.73 J kg-1 K-1和42.50 J kg-1K-1(T=2.5 K,△H=7 T),并且在可应用的磁场范围△H=3 T时,也能表现出较大的磁热效应。
其他文献
该论文结合当前国内外Koch多相化反应合成羧酸和羧酸酯的是最新研究动态和趋势,首次制备了Cu(Ⅰ)/Hβ、Cu(Ⅰ)/HM和Cu(Ⅰ)/HY三种兼具金属羰基和固体酸中心的双功能催化剂,收
该文以α-氨基酸为手性源,采用改进的Mannich反应,与二苯基膦反应,首次合成了N-二苯基氧化膦亚甲基-(S)-焦谷氨酸(PO-PGA),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合成了新的金属配合物,通过红外
该文首次提出了将湿法炼锌新液中As、Sb、Co、Ge等4种杂质元素分为两组进行直接快速测定的新构想.建立了以连续流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HG—AAS)测定As、Sb,以络合
该论文在分析镍电极过程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一些添加剂对镍电极的作用及机理.首先,在第三章中以镍电极反应的特点,即镍电极反应动力学在大多情况下受固相中质子扩散过程控制
想学英语,买了一本“红宝书”刚看了几页,听别人说死背单词没用,就又跑去买了一本真题。  刚报了一个PS班,听说有更好的课程,就觉得自己上了当。  专栏订阅了一个又一个,微课听了一回又一回,为知识付了不少费,却遗憾地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长进。  问题并不总是出在方法上,而是我们往往并没有给予一个方法足够长时间的坚持。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卡尔·韦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一群蜜蜂和一群苍蝇同时装进一个
期刊
作为一种简单的有机大分子,环糊精具有与范围极其广泛的各类客体分子(有机分子 ,无机离子,配合物,甚至惰性气体)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主-客体包合物(即超 分子).这种相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提高。新课改明确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侧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侧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实现学生由“能学”向“会学”的成功蜕变,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
该文通过对进样装置的关键部位——封闭口的设计与加工,完成了整套装置的实验室制作.进一步对电场强度、进样毛细管内径、缓冲液等条件参数的选择、优化,达到了进样重现性为0
本文对以大豆油、亚麻籽油为原料,生产亚油酸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油脂经过皂化、酸化、低温结晶、化学反应等工艺,制备了纯度高的亚油酸,并且得出了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