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华东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13148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性能混凝土”(HPC)这一概念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由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和美国混凝土协会(ACI)在第一次高性能混凝土研讨会上首先提出,它的最初定义为具有所要求的性能及均质性的混凝土。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HPC 引入我国,正值基础建设的高峰期,因此HPC更加普遍的被定义为“三高”(高工作性、高强度、高耐久性)混凝土。对国内一些学者将HPC看做高强混凝土这一说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中伟先生曾指出:建议将HPC的强度下限降低到C30左右,以不损及混凝土内部结构为度,以保证其耐久性和体积稳定性。本文以国内应用比较广泛且极具有市场潜力的中高强混凝土为目标,探讨高性能混凝土最佳配合比及 C40~C60高性能混凝土各方面性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探讨了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以最大密实度理论和胶凝材料优化为依据,集料各组分通过逐级填充的原则,设计中高强度混凝土。采用正交法设计试验,初步确定几个合理配合比,考虑到施工条件、经济指标及环保因素,对最初配合比进行优化,进而确定最佳配合比。再以最佳配合比设计五组试验(以珍珠岩粉,粉煤灰掺量做调整因素),适当微调减水剂掺量来控制工作性能,最终的得到一组基准,四组试验组最佳配合比进行下一步试验研究。 2.研究了掺珍珠岩粉、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以泵送混凝土工作性能为主要目标,试验表明,含掺合料各组的高性能混凝土均能达到或优于基准组,且力学性能综合评价高于基准组,以珍珠岩粉、粉煤灰各掺10%一组效果最佳。说明掺合料的加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混凝土各方面的性能。 3.通过试验研究了掺珍珠岩粉、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耐久性能。抗渗试验结果表明,掺矿物掺合料各组混凝土抗渗指标均远高于基准混凝土。用外观、强度及重量损失方法探讨掺珍珠岩粉、粉煤灰混凝土抗酸、碱、盐、海水及淡水的化学侵蚀性能:珍珠岩粉、粉煤灰各掺10%一组抗盐和酸腐蚀最佳,其次为珍珠岩粉、粉煤灰各掺20%组;其他各组稍优于基准组;5%氢氧化钠溶液对掺合料单掺混凝土强度损失均高于基准组,双掺各组与基准组强度损失接近;5%硫酸镁对掺合料混凝土有一定的侵蚀作用,以双掺各20%一组最大,各组对比组强度损失均高于基准组。2倍浓度海水对掺合料混凝土侵蚀破坏作用较小。设计珍珠岩粉、粉煤灰双掺20%与基准组的抗收缩试验中,掺合料的加入可改善混凝土耐收缩性能。180天碳化试验结果表明,碳化深度及强度无明显变化。 4.设计粉煤灰、珍珠岩粉不同掺量的五组较高强度(50~60MPa)混凝土简支梁,通过对各级荷载下受力变形的观测及测量,着重对比讨论其挠度和应变特征。结果表明,掺珍珠岩粉、粉煤灰将明显改善较高强度混凝土构件的抗弯性能。
其他文献
现代木结构在我国正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对现代木结构进行的试验研究中,主要集中在静力试验研究,而动力性能方面尚有大量的研究工作有待进行。为了研究胶合木梁的动力性能,本
单层工业厂房作为目前我国面积最大、覆盖资产最多的结构形式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材料自然老化、环境侵蚀、累积损伤、使用不当、工作荷
某带梁式转换层的大底盘双塔结构体型复杂,属多项超限高层建筑结构,为保障该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本文对该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研究。  首先,基于分段连续
工程结构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不可避免地发生老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对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结构损伤的检测及修复对于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尽早发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国家建设了大批污水处理厂来处理产生的污废水。同时由于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和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不到位,存在污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多,基坑朝着大而深的方向发展,而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沿海城市如广州、深圳、大连、上海等地由地下水浮力引起的构筑物底板上浮、
锚杆静压桩是一种具有新加体系与原有结构共同工作特点的地基托换加固技术,其适用范围已从以前的单一的地基基础托换加固作用发展成可用于地基基础补强加固、既有房屋纠偏以及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但是由于火灾而导致其破坏的例子不胜枚举,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高温下的受力性能及抗火安全设计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滑坡是仅次于地震的重大地质灾害之一,是联合国国际十年减灾计划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个滑坡灾害频发的国家,滑坡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大规模工
本文以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广西碎屑岩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项目为依托,在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