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为害多种作物并造成严重减产,已成为我国北方保护地蔬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目前防治灰霉病主要以喷洒化学杀菌剂为主,但是由于灰霉病菌繁殖快、遗传变异频繁,极易产生抗药性,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前期研究发现,苯并噻唑、反式-2-己烯醛、1-辛烯-3-醇等生物源挥发性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杀菌和抑菌活性,但其防治灰霉病的潜力尚未进行过系统评价。本文比较了3种生物源挥发性化合物对山东地区不同抗性水平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测定了挥发物与防治灰霉病常用杀菌剂间的联合作用,研究了不同挥发物对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对灰霉病菌致病力的影响。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山东地区不同抗性水平的灰霉菌株对挥发性化合物苯并噻唑、反式-2-己烯醛、1-辛烯-3-醇均敏感,不同菌株之间的敏感性差异不大。苯并噻唑对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0.38-1.08μL/L,平均EC50值为0.62μL/L;反式-2-己烯醛对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10.07-14.28μL/L,平均EC50值为11.65μL/L;1-辛烯-3-醇对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17.07-19.46μL/L,平均EC50值为18.31μL/L。三种挥发物均能完全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直接抑菌活性为苯并噻唑>反式-2-己烯醛>1-辛烯-3-醇。2.苯并噻唑与啶酰菌胺混用抑菌率显著高于啶酰菌胺单用;与腐霉利混用在腐霉利剂量低(抗性菌株50mg/L及以下,敏感菌株5mg/L及以下)时抑菌率显著高于腐霉利单用,在腐霉利剂量高(抗性菌株100mg/L及以上,敏感菌株10mg/L及以上)时差异不显著;苯并噻唑与嘧霉胺及多菌灵混用抑菌率与杀菌剂单用差异不显著。反式-2-己烯醛分别与嘧霉胺、啶酰菌胺混用抑菌率显著高于杀菌剂单用,反式-2-己烯醛分别与腐霉利、多菌灵混用抑菌率显著低于杀菌剂单用。1-辛烯-3-醇分别与腐霉利、嘧霉胺、多菌灵、啶酰菌胺等混用抑菌率均显著高于杀菌剂单用。3.3种挥发物对黄瓜灰霉病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苯并噻唑4μL/L、1-辛烯-3-醇和反式-2-己烯醛10μL/L时治疗防效可达100%,相同剂量下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苯并噻唑、1-辛烯-3-醇、反式-2-己烯醛。3种挥发物的保护防效相对较低,苯并噻唑最高剂量8μL/L防效为92.98%,4μL/L及以下剂量处理防效均远低于对照药剂啶酰菌胺300 mg/L的84.21%;1-辛烯-3-醇低10μL/L及以下剂量处理防效较低,甚至无效,最高剂量25μL/L处理防效也仅为44.74%;反式-2-己烯醛最高剂量25μL/L处理防效仅为10.53%,基本无效。4.用挥发物熏蒸处理灰霉病菌后接种到黄瓜叶片上,测定对病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挥发物降低灰霉病菌致病力的能力为苯并噻唑>反式-2-己烯醛>1-辛烯-3-醇,这与挥发物对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顺序一致,也表明反式-2-己烯醛比1-辛烯-3-醇对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