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变迁看中国行政机构改革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追溯了建国以来的历史中,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变迁。具体分析了从1952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设立并以苏联为模型实施一五计划,到1958年——1978年期间因被卷入政治动荡而陷入机能停滞状态,再到1979——1997年改革开放时期为摆脱文革的后遗症并适应市场化的步调而进行了多次机构调整和整顿,最后到2003年被正式更名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一系列变动中,“国计委”所经历的一段荣枯兴衰的命运历程。以此为视角,探析整个中国的发展历程,说明了由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趋势是不可更改的。国计委的历史变迁是对确立了现代化路线的中国的社会构造和社会意识的现实形态不断变化的反应。以“小政府”为改革目标,确立成熟而健全的现代化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发展道路上必须面对的课题。国计委的历史变迁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政治体制改革应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的步调进行,有必要加强法治建设,因为法治化了的政治体制才不会受某个特定个人或集团的左右,才有可能培育出健全的政治体制。至少在理念上必须如此。唯有根据民主主义的原则赋予弱者表达意见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增加政策制定和运行的透明度,才能缩小弱者与强者之间的差距,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真谛——公平和正义。以民视、民治、民享为原则的民主主义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两大阵营对峙下的中法两国各自分属于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尽管中法两国早期有酝酿建交的努力,但却始终很难突破两大阵营对峙的结构性障碍。双方在“殖民问题”上存在分歧和矛
学位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便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化的尝试,初步塑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同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