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村上春树的《去中国的小船》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3301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上春树1979年发表处女作《且听风吟》,并以此获得了日本群像新人奖,之后还获西班牙卡塔龙尼亚国际奖,耶路撒冷文学奖,安徒生文学奖等多项奖项并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对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文章的主题内容及创作风格上。另外村上春树也受到鲁迅文学的影响。二者在文章的创作目的、结构、人物特点设定、甚至文章的主旨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通读村上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以1995年发表的《奇鸟行状录》为转折点,村上文学由文体至上转变为物语至上,由一名小资情调的作家转变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去中国的小船》是村上春树最具个人色彩或“私人性质”的作品,也是最早集中描写中国元素、暗示出他对中国持久不衰兴趣的作品。村上儿时对于中国人的接触以及通过对文学著作的阅读加深了其对中国、侵华战争等的了解,使他从小身上便有中国元素进来。而父辈侵华战争的记忆继承更是使他想要真正了解那段被日本人极力掩盖的历史。另一方面,鲁迅创作的回忆散文《藤野先生》对村上创作《去中国的小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加之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以及对父辈记忆的继承,使他产生了创作此篇文章的契机。村上春树在《去中国的小船》中塑造了三个中国人形象:乐观而满怀希望的中国人老师、沉默而紧迫的女大学生、磨损的高中同学。主人公“我”在与三个中国人接触的过程中无不觉得对方亲切,却最终在某些程度上对他们产生了伤害。三个中国人形象表现了作者对于中国人的负疚感以及既亲切又有距离感的复杂感情,这种感情在《奇鸟行状录》中进一步上升为村上春树对战争的反思及对中国人的负罪感。
其他文献
隐喻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阶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隐喻,提出了替代论、比较论和互动论,但是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研究隐喻并不多见。   本论文以语用学的
风格的研究是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原文风格的传达一直是研究关注的重点。这主要是因为在以源语文本和源语作者为中心的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受到
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他的顶峰时期创作了许多闻名中外、寓意深刻的文学作品。正在夏目漱石的文学思源高峰时期,他创作了《梦十夜》。《梦十夜》是夏目漱石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