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结构由生存型向市场型的转型研究——基于云南南部山区农户生计的调查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xiaoliyan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农村正经历转型。然而,在云南南部偏远山区,资源丰富、气候多样、地势复杂,同时又远离市场、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由于自然、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和作用,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绝对贫困依然广泛存在。因此,中央和当地政府二十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并全面推进云南山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前,虽然粮食生产仍然是云南南部山区农户维持生计的首要生产活动,粮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仍占统治地位,但是,随着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动、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云南南部山区农户的生存需求已经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粮食满足,农户生计的巨大变化不断影响着农业生产结构从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导的生存导向型,向以经济作物生产为主的市场导向型逐步转型。因此,本文以云南南部山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研究对象,全面收集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相关资料,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通过典型区域农村发展的实地调查和访谈,以经济结构转型要素为引导,研究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目标、生计条件、过程和影响评估,并针对政策和市场提出建设性意见。  首先,通过分析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征概括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目标,再从云南南部山区农户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五大生计资本变化分析转型的初始条件;第二,分析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过程。利用省级统计数据分析以种植业变动为主的宏观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以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效用和消费为主的微观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并结合农户收入、生产结构划分转型类型,进一步归纳转型阶段总结转型趋势;第三,评估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影响。通过Probit实证分析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农户行为决策,评估农户行为模式演进的影响机制,利用DEA模型评估转型的宏观农业生产效率,利用标准差和因子分析法评估转型中的农户利润风险。该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农户的生计状况,还能正确评价政策及市场机制对促进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作用,并进一步确认山区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对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还能为热带亚热带贫困山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培育市场机制等农业发展政策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强化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理论研究意义。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综合运用DFID理论和经济转型要素构建理论框架。以经济结构转型要素研究为引导,以转型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DFID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山区农业经济研究相关文献以及云南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等,搭建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研究分析框架。第二,通过转型过程和影响评估分析强化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研究。通过分析以宏观种植业结构转型和微观粮食生产转型为主的过程,划分农户转型类型,分析转型阶段和总结转型趋势。同时,分析转型中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评估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户利润风险,扩大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分析的维度和深度,有助于强化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及农户增收研究。此外,集中研究生态脆弱区尤其是贫困跨境山区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问题,在研究内容上也具有强化补充和延伸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以种植业调整为主且增收速度较快。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地区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云南南部山区仍然存在资源多而分散、生产水平悬殊、农户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等特点。通过宏观生产结构回归分析,过去的二十年里,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比重下降为主。随着粮食生产力的提高,云南南部山区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结构日益丰富,农业经济生产活动也日趋多样化,农民收入大幅上升,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农户生计差异发展是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初始条件。首先,云南南部山区农户生计资本不同形成不同的市场化发展基础。人力、自然、物质、社会和金融五大生计资本对比显示:农村劳动力日益缺乏;旱作耕地面积随着人口的增加有下降趋势,是限制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本;生产性公共服务依旧缺乏;山区科技推广还没有满足农户生产多样性的需求;农户收入增加但资本效益各异,是影响山区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本。其次,农业企业经营规避市场风险促进转型发展。通过分析农户农业生产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认为农业企业作为市场和农户之间的嫁接桥梁,在经济作物的诱导种植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改变了农户对土地这一自然资本的利用。Probit模型分析认为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和粮食安全的进一步保障,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了合作保障,而作为金融资本之一的经济作物收入比例的提高则是影响农户改变种植模式行为的决定因素。  (3)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以市场导向为目标并处于初级阶段。云南南部山区微观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以粮食生产力大幅度上升、种植面积下降、市场化消费加深等变化为主。转型类型显示出云南南部山区农户对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的互补过渡型的偏好,不仅体现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转型目标,也反映出山区农村经济在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信息双重条件下,选取此折中路线的被动性。根据“倒U型”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云南南部山区经济结构转型以量变为主实现从低收入均衡向高收入均衡的发展,整体处于以粮食生产为主导向以多种经营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升级起步阶段,是一种持续性的良性转型。同时,基尼系数显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分配逐渐不均等,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市场化初级过程。其次,通过DEA模型分析,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综合效率较弱,整体发展与个体需求出现偏差,经济发展也处于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摸索阶段。基于标准差和因子分析的利润风险分析表明,结构转型中单项农作物种植的利润风险普遍高于多项农作物种植,多项农作物种植的利润风险和收益对比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高于50%的农户,其收益普遍高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低于50%的农户,而利润风险则恰恰相反。但是,目前农户多以发展粮食作物或少量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也说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处于初级阶段。  (4)科技推广和政策引导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转型。首先,云南南部山区科技推广改变粮食消费模式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本文以陆稻改良技术的推广为主分析以陆稻和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果显示陆稻生产能力提高但面积下滑,逐步提升了玉米作为饲料粮的种植空间,认为技术的“溢出效应”在提高陆稻生产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非陆稻产品的生产能力。但是,陆稻作为口粮消费的收入效应高于替代效应,反映出云南南部山区在与市场接轨中的政策效力不足或者发展方式滞后。其次,在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过程中,政府机制的规范和激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市场接轨、确保市场准入等都是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即将面临的问题,而政府管理机制更应该大力发挥激励机制,积极促进农业生产结构持续的良性转型。  综上所述,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得益于山区农业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政策扶持、市场化建设等,然而,山区市场机制不健全,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信息不畅通等问题依然存在。目前,虽然农业企业经营的发展降低了农户的生产风险,但市场机制的发挥还比较滞后,农户决策比较保守,还需调整投资经营策略。因此,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良好,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且效率低、利润风险偏高。本文分别从提高山区农业生产力以夯实转型基础,保障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平稳发展;鼓励土地集约化和农业生产多样化发展,推进转型阶段升级;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转型能力;优化政府管理机制,提升农业生产结构转型效率四个方面,提出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优化发展的建议。
其他文献
上颌骨位于鼻腔的两侧,左右各一,是口腔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结构相对复杂,其中包括牙槽骨、硬腭、软腭、上颌窦等.在上颌骨部位常发的恶性肿瘤为上皮性鳞癌和腺癌,在治疗
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农业部门到其他相关部门,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农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落实以人为本,走“绿色”发展路线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对解决
目的: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74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用于胃肠减压中的价值.方法: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接诊的胃肠减压病患84例,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行循证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下床活动时间等指标.结
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载体,成为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的基础,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地区农业基础设
目的:分析整体护理在硬核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共计4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硬核性白内障患者参与本次研究,随机分组并分别给予对照组
目的:探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社区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从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社区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法将其平均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