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机插秧对水稻秧苗具有严格要求,其秧苗素质影响栽插质量以及栽插后秧苗生长,最终影响水稻产量。水稻基质育秧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播下种、撒上水就能培育出适合机插的健壮秧苗,这种育秧方法是一种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体的新型水稻育秧方式。本研究于2013年引进了恒奥达、江园和柴米河等市场反响较好的水稻育秧基质,在工厂化育秧大棚的环境下与营养土进行育秧对比,筛选出一种适合机插杂交中稻的育秧基质。2014年育秧基质开发试验应用秸秆、菌渣、草炭、蛭石和白土等作为育秧基质材料,调查了基质理化性质和所育秧苗秧苗素质,总结了各种材料适宜用法用量,同时根据秧苗素质表现推测出最优育秧基质。主要结果如下:1.3种育秧基质其秧苗素质和产量表现差异较大。恒奥达育秧基质发苗快,在株高、茎基粗、叶面积、根系发育等方面优于营养土,但在发根力方面表现欠佳,在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与营养土差异不大。水稻育秧基质所育秧苗生长不易控制,秧龄的延长会造成栽插质量和秧苗素质的降低。2.不同育秧基质组成材料在基质中表现不同。菌渣高磷高碱的特点使其适合与酸性低磷材料配合使用,在基质中适宜用量为10%—70%,对水稻秧苗的生长起到正向作用。秸秆的使用难点在于腐熟,不同腐熟程度的秸秆在基质中表现差异较大,应针对秸秆的腐熟进行深入研究。草炭具有营养物质丰富且均衡、pH值呈酸性等优点,但也存在持水能力差等缺点,草炭作为主要营养物质来源时对秧苗具有正向影响,和秸秆、菌渣配合使用时用量不宜超过40%。蛭石在基质中主要起到保水和调节化学性质作用,同样配合不同育秧材料使用是其效果不同,用量在10%—30%之间为宜。从生态效益和最优比例预测来看,白土用量不宜过多。3.本研究中基质物理性质基本没有成为秧苗生长的限制因素:容重(g/ml)变化范围为0.33—0.69,总孔隙度变化范围为0.4—0.74,通气孔隙变化范围为0.017—0.16,持水孔隙变化范围为0.31—0.66,大小孔隙比变化范围为0.03—0.69。适当减小容重和通过减小持水孔隙来增加大小孔隙比对减少秧苗黄叶数,对根系生长有积极作用。本试验中育秧基质全N含量对秧苗生长具有正向作用,速效N、有机质具有负向作用。全P对秧苗根部生长具有正向作用,速效P则正好相反。控制基质中速效养分含量是育秧基质开发的重点。通过进行最优理论值预测,当菌渣:蛭石:白土=6.6:2.4:1、草炭:蛭石:白土=6.1(5.5):2.9(3.5):1(1)、秸秆:蛭石:草炭:白土=7:1:1:1、菌渣:蛭石:草炭:白土=1:1:4.7:3.3时,可能配制出适合机插秧的健壮秧苗,但还需进一步验证。4.工厂化基质育秧由于其成秧快的特点,使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对于耕作层土壤利用的减少和对农作物垃圾的应用,使其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同时,育秧基质表现参差不齐和基质理化性质不稳定限制了现阶段育秧基质的推广应用。规模化生产中水稻育秧基质保水性较差导致浇水费工更多,也是影响基质推广的重要因素。有针对性的结合水稻品种或机插秧苗需求开发育秧基质,做好基质腐熟环节避免二次腐熟,并且发明与基质育秧相配套的育秧盘是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