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利用2011年6月黄海航次和11-12月黄渤海航次上LAP321激光气溶胶粒度谱仪的测量数据,获得并分析了每个站位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密度及数密度谱,探索了气溶胶数密度与风向、风速的关系;然后采用AERONET网站数据研究了北京地区气溶胶粒子体积谱的季节性分布规律,并讨论了粒子大小与单次散射率的关系等;最后结合CALIPSO卫星数据探讨了大气垂直方向上云和气溶胶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近岸海域,气溶胶数密度值比较大,尤其是粒子半径为0.15μm~1.0μm的气溶胶粒子。在该海域,除了沙尘暴等恶劣自然现象的影响之外,人为活动和雾霾天气是影响气溶胶数密度值增大的主要因素,而空气相对湿度对气溶胶粒子数密度的影响较小,可作为辅佐因子考虑。距离海岸较远的海域上,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半径在1.0μm~2.0μm范围的气溶胶粒子主要出现在风源附近,以及风速由小变大的海域附近,大部分粒子是由海-气交换等过程产生的较小尺度的海盐气溶胶。影响半径在2.0μm~5.0μm范围的气溶胶粒子的主要因子是风速,大风使海表面上的浪花破碎产生飞沫,从而形成尺度较大的海盐气溶胶粒子。根据AERONET的气溶胶月平均数据,对北京市大气气溶胶体积谱的季节性变化,气溶胶体积谱与光学厚度、ngstrm指数、小颗粒比例以及单次散射反照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气溶胶体积谱的最大峰值在春季主要由沙尘贡献(峰值半径约为3μm,粗模态),在夏季主要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峰值半径约为0.25μm,细模态)。在吸收性粒子浓度较低情况下,细模态粒子占主导地位时,单次散射反照率随波长的增大而减小,粗模态粒子占主导地位时,单次散射反照率随波长的增大而增大。根据CALIPSO卫星数据,得到衰减的向散射强度和色比图,研究了云和大气气溶胶的垂直结构。此外,在没有不可穿透云的地区,通过衰减的后向散射和后向散射色比数据,能有效分辨出陆地和海表面,即通常情况下,海表面上色比χ’>0.2,陆地上色比χ’<0.2。